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信合人·信合事]圆梦

本报实习记者 蔡靓 通讯员 史旺旺

  “爸妈,乡亲们,你们别送了,回去吧,我会好好学习的!”李文强一边挥手,一边说。2007年8月17日,是令李文强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他在父母和乡亲们的欢送下,踏上大学的行程。但是在一个月前,他想都不敢想自己还能有机会读大学。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家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天成乡马王庙行政村的李文强,经过12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捧回了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全村都轰动了。要知道,这可是该村多年来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啊!李文强的父亲得知这个喜讯后,赶忙从呼和浩特请假回来。那天晚上,父亲和李文强都喝醉了,就连从来滴酒不沾的母亲,也破天荒地喝了一杯。一家人沉浸在道不尽的喜悦之中。

  然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带来的喜悦竟是那样短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家人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李文强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在上高中,一个妹妹在上初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为了让他们能多念些书,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承担了地里的一切农活和所有的家务。尽管如此,一年到头还是要欠下3000多元的外债。看到父母那么辛苦,作为长子的李文强想为家里减轻些负担,跟父母说过好几次要放弃学业,工作赚钱。但是每当他向父母提及这个问题,总会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你安心学习,我们再辛苦,也要供你们读书!”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李文强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读书非常用功,一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

  现在,又一个大难题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上大学的学费加上住宿费及其它杂费一共要7000多元,对于已经债台高筑的他们来说,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能借钱的地方已经全都借过了,能卖的东西也都卖光了。李文强的父母发愁了,李文强也绝望了。难道就这样放弃步入高等学府的机会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文强的父母听说信用社正在发放财政贴息的生源地助学贷款。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他们就近来到了天成农村信用社。信用社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通过交谈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后,信用社主任深受感动,他说:“决不能让这样优秀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并立刻组织员工为李文强办理助学贷款,通过调查核实等相关手续后,亲自将助学贷款送到了李文强的家里。

  李文强的父母接过贷款的那一刻,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在最艰难的时刻,是信用社帮助了他们。他们紧紧握着天成信用社主任的手,许久没说出话来,有的只是更多感激的眼泪。“孩子,来给咱们的恩人鞠一躬”,他们把李文强叫到身边,为天成信用社主任深深地鞠了一躬,以表示对信用社的感谢,感谢农信社帮助他圆了大学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