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棉花市场扫描
收购进度:据中国棉花协会统计,截至10月20日,全国12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植棉农户籽棉平均采摘进度达到80.5%,较10月上旬增加13.4个百分点。
销售进度:据中国棉花协会统计,截至10月20日,全国12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植棉农户平均售棉进度为51%,较10月上旬增加18.8个百分点;平均售价6.02元/公斤,上涨0.16元/公斤,涨幅2.4%。
皮棉价格:10月份,皮棉价格一路上扬,皮棉销售价格由13000元/吨上升到13800元/吨。
国际市场:受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纽约期棉不断飚升,带动国际现货价格稳步走高。
资金、成本和纺织企业的承受力三要素在分析棉花走势时一个都不能少。10月份棉花价格的上涨自然少不了这三个因素的推动;11月份,棉花收购进入尾声,棉花价格的走向短期将更多取决于棉商与纺织企业两者的博弈,远期将受到全球棉花资源供给关系的影响。此外,时而突如其来的宏观调控常常打乱市场本已形成的方阵布局,当棉花收购安然进入后期,11月份和12月份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的多发时期,值得关注。
资金越来越紧
资金就是棉花收购企业的资本,随着棉花收购日渐进入尾声,棉花收购企业的资金口袋也瘪了下去,都被收购上来的棉花资源占据。农发行对棉花企业的收购资金支撑力度也慢慢减弱,开始逐渐减少供给,今后将慢慢过渡到回收。11月份,棉花销售将日渐成为棉花企业的主要工作,部分小轧花企业将逐渐退出市场,结束2007/2008棉花年度的作业。
据了解,当前一些地区农发行开始控制贷款发放,导致一部分企业资金紧张,不得不减少棉花收购数量。截至10月底国内从事棉花流通的大型棉花企业多已停止收购,开始专注于后市的销售。因为籽棉收购价格上涨迅速,而皮棉销售价格却并没有跟上籽棉价格的上涨步伐,导致新疆地区和部分棉区加工和销售价格倒挂。部分棉花企业因为收购的棉花资源没有及时出售,资金周转就成了问题,自然资金紧张感随之而来。部分使用自筹资金的棉花企业,收购过后的任务理所当然也是销售,资金被占据更自不必说。
棉花企业的可流通资金越来越少,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期籽棉收购进度和价格,进而影响皮棉销售价格上涨。
棉价底部支撑提高
棉花企业的收购成本是支撑棉花价格底部的中坚力量。如果要维持一个行业的合理运行,就要保证这个行业链条上各方主体利益得到保证,也就是说商品价格至少要高于成本。在棉花行业中,本年度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棉花价格高于上年度,主要原因之一是今年的棉花种植成本上升,推动棉花价格上涨。棉花看涨特别是长期看涨者众多,
今年因农资价格、劳动力价格上涨,造成棉花种植成本增加。据统计,安徽一亩棉花种植成本通常在300元左右,每亩比去年高约40元。这导致棉农对籽棉收购价格预期提高,籽棉收购价格,平均在2.8—2.9元/斤,10月份籽棉收购价格普遍上涨到3.0—3.3元/斤。籽棉价格上涨直接的影响是抬高了皮棉加工成本,虽然今年棉副产品价格较高,但仍无法稀释皮棉因籽棉价格上涨而带来的加工成本上涨,必然也提升了皮棉销售价格的支撑底部。
纺企承受力仍有限
纺织企业是棉花价格的最终买单者,棉花价格上涨要受到“消费者”的制约。从当前以及今后纺织市场的发展来看,11月份纺织企业对棉花价格的支撑仍很有限。
10月份,纺织企业跟随籽棉价格上涨、棉花企业提高销售价格而上调采购价格。这些行为源自他们对棉花价格长远上涨的预期,但由于对棉价高点的预期不同,采购行为也存在非理智成分。
2006/2007年度棉花进口配额还有两个月就要作废,对于拥有棉花进口配额的纺织企业来说,要在规定时间内用完配额。从上周我国美棉签约量大幅增加就可以看出,这两个月将成为纺织企业使用剩余配额的时间。外棉将充斥部分纺织企业库存,减少他们的采购,对棉花价格支撑力度自然将减弱。
其次,纺织企业购棉态度再度转换再度成为制约棉价走高的因素。棉纺企业对棉花价格上涨的消化能力已经由原来的“怕不够用,再高也要买”转为“怕不消化,高了就限产”。这种态度的转变对棉花价格的影响显而易见。
11月份,棉花收购逐渐退却市场后,棉花市场上将以棉花企业的皮棉销售与纺织企业的采购为主。除了不可预知的国家宏观调控外,棉花市场仍将平稳运行,棉花价格走向将更多受制于棉花企业与纺织企业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