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铸法:作伪者根据真器和图录,一般用蜡膜翻铸,而后埋入地下,虽然形制和尺寸同真器相似,但其铜质、纹饰、锈色和风格,均与真器有别,特别是伪铸的青铜器没经过地下长期的氧化或腐蚀,因而器体普遍过重,加之蜡膜铸造器壁都厚于原器,用手一掂即可辨知真伪。
此外,作伪的青铜器必然要用铜锈来伪装,真品铜锈是从铜器中生出来的,与器体附着性很强,且锈色莹润自然,美妙诱人。伪品的锈色浮于器物表层,用沸碱水刷洗,随即脱落。
拼凑法: 青铜器在地下埋藏,经过数千年的长期腐蚀,青铜本身会发生质的变化,铜器的表层与各种铜锈经常被分解脱落,有的只剩下极薄的一层铜皮,这种铜器称之为“半脱胎”或“脱胎”器,有的在出土前就已损坏,或在出土时稍不小心就被碰破致残,有的缺耳,有的掉足,也有的器身有洞。对这类残破青铜器,古玩商贩经常采取“移植手术”,三件改两件,毁掉一件铜器,按其它残破青铜器所需之“零件”,用粘连拼凑的手法,张冠李戴。由于铜器造型、风格各有不同,加之手法拙劣,破绽百出,最后用泥土涂抹,貌似出土状,障人耳目,以欺世人。
残破青铜器绝非不能修复,而是要按照章法和规矩为残器恢复原貌,若能修复成功,同样也有收藏价值。解放前北京有个叫张济卿的手艺人,专门修理青铜器,无论是“新坑”(新出土)的青铜器,还是“熟坑”(传世)的青铜器,他都能将残破损伤之处修复完整,所修饰的花纹,修补的残缺,一般人绝看不出破绽。天津有位古董商买了件缺腿的古铜鸭,经张济卿整修,完美无缺,卖给了北京古董商,后用卖古铜鸭的钱,换回一家古玩铺的股金,至今仍传为佳话。
刻铭法: 作为历史文献对待的青铜器铭文,具有很高的学术和经济价值,由于中外收藏家历来偏爱有铭文的青铜器,以致不惜以高出一倍的价格购买,所以自晚清以来,即出现铭文作伪的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多是用陶范刻铭铸造的,字体笔画圆润自然。伪刻的铭文,字体拘谨、呆板,且字迹的铜锈与器壁的锈色有明显区别,投资者要格外注意,因为真器假铭不但不会提高青铜器的档次,反而破坏了器物的原有风貌。
以上是最常见的青铜器作伪法。旧时很多老古玩商的文化水平不高,没喝过多少墨水,但凭他们多年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和耳听,也能大体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眼看,即看器物造型、纹饰和铭文有无破绽,锈色是否晶莹自然。
手摸,凡是浮锈用手一摸便知,赝品器体较重,用手一掂就知真假。
鼻闻,出土的新坑青铜器,有一种略有潮气的土香味,赝品则经常有刺鼻的腥味,舌舐时有一种咸味。
耳听,用手弹击,有细微清脆声,凡是声音混浊者,多是赝品或残器。
掌握以上辨伪方法,不仅要看书学习,还要见多识广,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