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08待解


  省联社何去何从?

  对于省联社改革方向问题,是2007年人们针对农信社改革争论最多的话题。至今这仍然还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未来的省联社将是什么?是联合服务公司?是联合银行?是金融持股公司?是统一法人模式?还是仍旧保持现有模式?

  种种迹象表明保持现状的可能并不大,决策层始终强调不搞“一刀切”,倡导多种模式并存,结果却往往是扎堆选择最为有利的相同模式,得出这样的结论有首轮改革中31个省(市)齐心选择“省联社模式”和“票据兑付化解包袱”为证。

  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目前只能从银监会官员的发言中找到一些原则性、方向性的答案。比如,政企分开和市场化原则、股份制导向、突出服务职能。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说,按照政企分开和市场化原则,稳固推进农信社改革,特别要按照股份制导向改革产权制度。中国银监会合作部主任臧景范则强调,省联社必须注重发挥好对基层法人联社的服务职能,解决好基层法人联社想做不能做,想干干不好的事,提高核心竞争力。

  2008年,省联社何去何从,终将有解。

  农信社会不会越来越大?

  “长大”是生命体的本能需求。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如此,一个金融企业同样如此。但是如何“长大”却是个问题。

  越来越多的农信社变得日益强壮,高速发展使它们有了扩张的冲动,县域金融的“营养”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它们日益强壮的身体。于是就有了社团贷款、有了农信社之间跨区域的参股、有了对村镇银行的控股参股,有了对“上市”的竞相追逐。这些遵循市场化运作的“长大”是市场规律使然,由竞争法则决定。

  但还有一些农信社并不强壮,甚至还很弱小,却受到地方政府控制地方金融冲动的左右,权力上收,强行合并、硬性重组。取消其县一级联社法人地位,成立地市一级、甚至是省一级的合作银行成了一股不小的“流行风”。

  “中国不缺大银行,缺的是为农服务的小银行。农信社要立足县域、做实县域,严防‘弃乡进城’。”虽然这是2007年高层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的观点,但地方政府的控制冲动并没有因此而减弱。

  2008年,我们期待那些违反市场规律的“拔苗助长”不再发生。

  能否享用最后的“晚餐”?

  “花钱买机制”是本轮农信社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成功兑付票据成了各家农信社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拿到真金白银,方能轻装上阵,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是改革给了大家享用“最后的晚餐”的机会。

  但无论是已经成功兑付票据的农信社,还是准备兑付的,大家都很在意两件事:第一,即使这次改革中成功兑付央行票据,仍有一半的历史包袱没有得到解决。包袱小了,而不是没了。第二,相比起四大国有银行,国家对于农信社的资金扶持并不多。

  于是,在改革进展到2007的时候,又一个从基层到高层普遍认可的呼声此起彼伏:应该再给农信社一次享用“最后晚餐”的机会。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公开表示,要积极建议国家进行后续扶持,促使农信社尽快达到审慎监管的最低要求。建议国家参照其它国有银行的扶持方式,并且兼顾我国农村金融的特点来予以解决农信社的历史包袱,使农信社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当然蒋定之同时也强调:再次的后续扶持过后,对于今后新产生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要依靠市场手段来自行解决,国家将不再进行输血。

  如果获得“最后一次输血”,对于从2003年开始加速起跑的农信社而言,无疑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了包袱之后的农信社会不会一定跑出“加速度”,同样是个未知的答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