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浅议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

宋培忠 郭俊喜

  农村信用社是个高风险行业,从建社发展至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可以说我们在风险中生存,在风险中发展。特别是当前各类风险防范中,信贷风险防范已成为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信贷风险呈现全方位和复杂性,风险贯穿于信用社经营管理全过程,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历史体制形成的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经过近六十年的风雨历程,途中经过生产队、人民公社、农业银行、人民银行等管理,在体制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信贷管理方面也随着不断变化,在新旧信贷管理机制并存,多种风险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下,潜在的信贷风险已经形成,而且这一风险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要化解这一风险,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二)虽然出台了《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农村信用社普遍制定了《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了学习培训。可以说,新形势下的信贷风险防范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农信社市场已经定位,面向“三农”发放的小额信贷风险无法控制;二是信贷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高风险的信贷管理要求高素质的信贷人才。当前的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难以承担风险防范重任;三是贷款“三查”与审贷分离制度虽已形成,但在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力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信贷人员对贷款相关规定学习不深不细,没有严格按照贷款操作规程进行发放管理。具体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二是贷中审查没有按规定执行,部分贷款属无效担保;三是贷款的审批未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四是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没有认真执行贷后跟踪检查制度;五是信贷人员操作不规范,并存在“三多三少”,即听信多、调查少、盲目多、注证少,推诿多、跟踪少。六是稽核检查不力,敷衍了事,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信贷风险防范的原则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做到因时而变。农村信用社在履职过程中,在不同阶段其工作重心、工作条件、工作方法都有区别,这些因素的变化,造成了信用社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因此,风险防范制度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改进;

  (二)是要因地制宜。由于各地区环境不同,风险防范侧重点也不同,适应的防范手段也不同,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防范措施检查考核不能一刀切;

  (三)是要实事求是。风险防范措施其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控制风险,因此,要准确界定贷款形态,如实反映贷款风险状态,切忌玩数字游戏,掩盖贷款形态的真实性。

  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一)以人为本促进信贷队伍素质提高是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前提。当前,信贷队伍素质令人堪忧,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对信贷队伍进行整合,把业务素质低,难以履行岗位职责的信贷员调整到其他岗位上,将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职工及时补充到信贷队伍中来,保证信贷队伍活力和纯洁。二是加强信贷人员教育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准,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严格防控因道德风险而形成的信贷风险。

  (二)严格遵守贷款“三查”制度,认真做好贷前调查报告和贷后检查报告,并提高调查水平和质量,建立明确贷款责任制的信贷管理机制和从严管理的信贷管理机制,切实避免“三查”制度流于形式,降低贷款操作风险。

  (三)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贷款风险度的评价,实行风险量化管理,在源头上控制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四)坚持“三农”服务方向,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建立大小比例协调,效益优良的贷款额度机制。提高农户小额贷款的比例,分散贷款风险,并与保险公司联合建立因农业自然灾害和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而造成贷款风险的保险补偿机制。

  (五)建立贷款管理与风险防范的奖惩机制和从重处罚贷款责任人的信贷管理机制,强化贷款风险问责制,建立信用社主任和信贷人员考核指标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确定到期贷款本息收回率,贷款风险的责任追究,贷款损失的赔付比率等,对违反信贷管理规定,造成风险和损失的,给予必要的处罚和赔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