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江西省农村信用联社成立后的第四个决算年,该省农信社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积极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各项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实际经营规模位居江西省各金融机构之首。截至12月末,该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为910.85亿元,比年初增长150亿元,增幅19.67%;各项贷款余额611.72亿元,比年初增长94.27亿元,增幅18.22%;存贷款规模达到1522.57亿元,跃居该省金融机构第一位,存贷款增幅连续四年明显高于该省金融机构平均水平和全国农信社平均水平。
经营效益再创历史新高。2007年,江西农村信用社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经营效益创历史最高点,各项收入总额为56.39亿元,同比提高21.4个百分点,各项支出总额为51.04亿元,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在多提取拨备7.1亿元、消化历年损失0.2亿元、剔除免交所得税等政策性扶持因素2.21亿元后,实际利润达10.44亿元,同比增加1.57亿元。同时消化历年亏损挂账2亿元。
对地方经济贡献度大幅提升。2007年,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全力助推新农村建设。截至12月末,农业贷款余额为459亿元,同比增加72亿元,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5%,新增农业贷款占各项新增贷款的77%,用占全省金融市场15%的资金累放个体私营经济贷款52亿元,同比多放9亿元;累放中小企业贷款43亿元,同比多放16亿元;累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14亿元,同比多放8亿元;累放助学贷款2亿元,同比多放1亿元。
通过系统创新让广大农民享受城乡一体化银行服务。2007年,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加快系统创新步伐,业务手段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优化覆盖所有网点的核心业务系统,推广与中国银联对接的“百福卡”,推出ATM、转账电话等电子银行服务和产品,相继开通同城清算系统、现代支付系统、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代理财政支付一卡通、农信银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支付结算手段。业务手段已达到了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努力才达到的水平,并领先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实现了信息化手段划时代的进步,使该省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现代银行服务。
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充分满足“三农”资金需求,提升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推进信用共同体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难题。同时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实现了人民银行下达的贷款年净增额控制在100亿元之内的目标,为2008年更好地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