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了2008年棉花形势分析会,无论棉花行业、棉纺行业甚至农发行、财政部的政策都在“吹空”,劝告囤棉企业应在上涨幅度和贷款累积成本间慎重选择,14000元/吨(三级)能否成为成本与高点间的平衡点?
笔者认为这个会明确了三件事:一是给予2007/2008年度新疆大包出疆棉运输补贴的说法得到证实。既然不能补给铁路部门,只能补给棉花流通环节或棉纺厂。笔者觉得目前棉农和轧花厂手中所剩资源无几,大都在中间环节手中,补贴好像与棉农和加工厂关系不大。笔者认为,这项政策最好在新棉上市前或2008年再出,否则何谈惠农?
二是2010年9月后对未参加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企业不予农发行贷款支持,不允许小包棉流通。对此,笔者稍有疑义,其一,目前200型或土打包能从农发行贷到款的有多少家?比例有多高?从笔者调查看,200型或土打包使用农发行资金的企业比例非常少,自筹、社会资金、商业贷款占主导 ,即便现在就取消农发行贷款支撑政策,对小轧厂的影响并不致命。其二是当前棉花买卖中不带票、私下成交的比例并不一定很低,大的棉麻公司、轧花厂都有带票价和不带票价两种。棉纺厂若无意,棉花企业怎敢“投怀送抱”?因此不允许流通说起来很简单,重要的是如何监管,美国用了几十年才走完的质检改革路,中国不可能五、六年就“大功告成”。
三是对棉业、棉农的进一步补贴被“卡”了壳。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15元/亩的良种补贴政策的可能性不大,而棉机、农具以及其它避开WTO承诺的直补措施仍“有形无实”。
笔者了解,自1月初以来,国内棉花现货市场报价涨幅比较有限,一般棉纺厂和外商的采购价以50元/吨的幅度上调。
对于当前的棉价走向,笔者仍长期看多、短线可空。从中国政府半个月内三项调控农产品价格的措施出台(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再加上2007年小麦、玉米的数次抛储看,政府的态度是相当明显的。由于CPI居高难下,物价上涨问题已成为政府调控的重中之重,在这个大背景下,2008年棉价的怎能有暴涨的空间。从各银行公布的2008年放贷额度看,大部分银行基本与2007年持平,中国银行甚至被削减了200亿元,国家货币政策没有松动迹象,“细水长流”是总的发放原则,宏观调控“张弛有度”。在此笔者提醒大家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2008年国内农产品,特别是小麦、玉米等与棉花种植收益相关的产品价格走向值得关注。个人认为不会有暴涨的机会,但整体牛市场行情不会改变,只不过是由“快牛”转了“慢牛”。
第二,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使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增添新的变数。油价如果长期居高不下,将使得消费者的能源开支增加,从消费者其他方面的开支。高油价还会增加全球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而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相关性变得越来越强,2008年面临外部经济形势恶化的考验。
第三,关注涤纶短纤、粘胶短纤等棉花替代品的价格、产量和下游消费形势。2007年我国化纤总产量将突破2100多万吨,而且仍以15%以上的增幅递增,特别是粘胶短纤和涤纶短纤短产能的增长尤为突出,相应的纺纱配棉比例大幅下降。2007年按化纤产量推算,国内企业纺纱配棉比低于55%,而棉纺织协会的有关领导也把配棉比调至61.5%。(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