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稻花飘香的季节,在湖北安陆市涢西通往桑树乡的乡间小路上,急匆匆走来一个小40岁模样的男人,看着稻田里丰收的景象,他却眉头紧锁,他在担忧什么?他要赶往哪里?
他叫高洪新,5年前,35岁的他遭遇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击:他工作了20年的孝感水泥厂改制,他下岗了。别无长物的他面临着生存的考验。下半辈子如何谋生?高洪新几乎一夜白头。“回农村去!”他打定主意。“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业是国家的根基,现在国家对三农高度重视,我就不信回去活不下去!”从此,孝感街衢少了一个下岗工人,安陆农村多了一个半路出家的化肥经销商。
高洪新把自己看成一个“笨人”,所以一开始就下笨功夫。他知道要实现从一个下岗工人到一个化肥经销商的转变,不脱几层皮是不可能的。他开始狂补化肥专业知识。买书订报苦读,凡农资培训课全都参加;又聘请农化和经销专家,一方面培训农民,一方面投师学艺。几年下来,他就举办了120场农资讲座,农民受益了,市场扩大了,高洪新也出师了。
笨人有笨招,实诚得人心。高洪新发现现在化肥市场竞争激烈,各种坑农害农的明枪暗箭让农民胆战心惊。“农民是我的衣食父母,我要帮扶他们!”他在自己规模不大的经营部设立了法律顾问处,挂牌服务,约法三章。保证化肥品质、价格合理,免费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几年来,提供咨询280人次,提供法律服务12人次,提高了农民的维权意识和能力,捍卫了农民的利益。有同行暗自讥笑他:这个傻瓜净干赔钱的买卖!然而每到销售旺季,高洪新的门店前总是车水马龙。农民用自己的脚步对化肥经销商进行了公正的投票。
然而此刻,高洪新的脚步却并不轻松。他要赶往自己的一个网点经销商黄观心那里。从高洪新入行,黄观心就和他合作了多年。当年插秧季节,黄观心找到一个在安陆承包40亩水稻田的河南老乡,向他苦口婆心推荐了20包六国二铵。哪知肥施下去,秧苗初期开始发黄,不发蘖。得知消息,高洪新赶到田间分析研究,发现是少了氮肥,每亩追施氮肥10斤后,秧苗很快返青。为了让河南老乡放心,高洪新还约厂家技术人员先后三次到这块田里座谈,一起总结经验教训。
近几年高洪新在扩建网点上很下了些笨功夫。他硬是用自己的一双脚板丈量遍了安陆17个乡镇的380多个村子,来发展经销网点。为了调动网点商的积极性,实现共赢,他自掏腰包拿出4000多元购买毛巾雨伞汗衫,帮助网点商扩大销售,有人戏称他为不会算账的“糊涂人”。但高洪新由他自己的笨算法:通过经销网点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自己的销售范围扩大了,销量也就上去了。所以帮网点经销商就是帮农民,就是帮自己。
有的网点经销商既经商又种田,每当他们购进一种新品牌肥料,高洪新都让利支持零售商先行一步,带头试用,并就近树立一两个典型示范户,组织当地农民观摩交流。这种农民看得见信得过学得着的办法,很快就为新品种打开了市场。目前高洪新精心选设了46个网点都实现了盈利,他更加忙了,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都奔跑在乡间阡陌、田间地头。他说,“我当工人时很辛苦,现在和农民在一起才发现,农民更辛苦。我做的只能是扶农助农!既要让网点商发财,更要让农民增产增收!”
终于赶到黄观心门店了,“河南老乡的收成怎样了?我一定要来看看!”黄观心说,追施氮肥后,加强了管理,加上六国二铵的高品质,河南老乡的40亩水稻中晚期长势茁壮。应该错不了。走,一起看看去!
在河南老乡承包的40亩水稻田边,饱满的稻穗压弯了每一株水稻,秋风吹过,稻浪起伏。高洪新的眉头舒展了,“瞧,我这稻子长得多漂亮啊!”三人开心的笑声伴着四溢的稻香在黄昏的田野传得很远很远……
记者手记:
化肥经销的门槛不算高,但一个下岗工人能在中年进入这个行业,并凭着一股憨劲和笨功夫硬是闯出了一块天地,实属不易!刚开始那几年,他也很苦。当地农民那时还不习惯使用复合肥,那年都到5月中旬了,他进的12吨复肥还剩下7吨,焦急与无奈中他把化肥全拉到父亲曾呆过的木梓乡江河村,挨家挨户送肥,先试用后算账。然后每月一趟地回访。到了秋天,农民家家丰收了,高洪新和他经销的化肥才一炮打响。高洪新认定:对农民来说,增产增收才是硬道理!那位河南老乡收成怎样?记者在电话了追问结果。“平均亩产1600斤,创新高了!我干了件漂亮事!”高洪新在电话那头说。那一刻,他眉头紧锁、脚步匆匆的样子又浮现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