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们一直在努力
——访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社主任刘小凤
本报记者韩志峰

  “广西供销合作社2007年的经营业绩变化很大,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都在20%、30%以上,汇总赢利实现3800多万元,是上年的11.7倍。所有者权益从2006年的12.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7亿余元。”

  灿烂的笑容洋溢在刘小凤的脸上,没有文件在手,没有旁人提醒,她对自己2005年4月调任广西供销合作社主任以来所经历的一切如数家珍。

  “刚来供销社的时候,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是难以想象的。光水电费就欠了60多万元,直属13个企业当时正常运行、能自保的仅有2个。我快半年不敢出远门,发愁供销社如何脱困。毫不夸张地说,那段时间,头发都大把大把地掉!”

  然而,事在人为,光等是等不来的。为了给供销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刘小凤和她的班子成员主动汇报、积极协调,终于获得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于2005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了县级供销社的“进财入编”及供销社处置资产、土地出让金全款返还给供销社安置职工、用于发展资金等问题,自治区地税局给予供销社资产经营税费的最惠待遇。为了促进文件落到实处,自治区供销社又争取自治区政府召开了各市、县主要领导参加的电视电话会,以自治区政府名义进行了文件落实情况的督察,还先后给14个市委书记、市长,26个县委书记、县长打电话,使文件切实得到落实,全系统县级供销社全部“进财入编”。

  发展才是硬道理,干才能有所作为。刘小凤和她的班子成员在2005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目标,决定在5年内完成三大历史任务:一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构建新的经营体系;三是壮大自身经济实力。

  “目标已经确立,干才只最重要的。我们按照总社提出的‘四项改造’总体方略努力拼搏。”刘小凤再次用数字表达了几年来广西区社做出的成绩:2005年底,1700个联社、社办企业、基层社中,已改制的企业只有117个,而到2007年底,已有78%的社办企业完成改制,1033个基层社改制完成面达52.1%。建立配送中心121个,其中农资配送中心69个,配送率达到80%,配送额占总经营额的23%。近年新建村级便民店、农家店5548家,加上原有的村级综合服务社4272家,供销社村级经营网点已覆盖到全区行政村的75%。

  “不能孤立看待这些成绩,与整个系统的良好发展态势和总社的指导密不可分。我连续三次参加总社的理事会议,明显感觉到,总社的工作越来越具体实在,有针对性,在体制、机制、网络建设、服务平台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创新表现。尤其是‘四项改造’、‘新网工程’建设等战略都对我们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自治区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我们的工作。2007年12月,自治区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乡镇供销社改造重组的若干意见,继续支持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对供销合作社领办的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全面解决基层供销社社保、医保及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这将给加快全区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保障。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刘小凤高兴地说。

  “然而与全国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我们广西的基础落后一些,供销合作社所做出的这些成绩也许并不算什么,但我们知后进而努力。如今全系统上下精神状态很好,信心足,干劲大。同志们憋足一股劲,要打一场翻身仗。”

  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社打算着力抓好“一网两社三平台”建设。一网即“新网工程”建设;“两社”即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三平台即项目开发平台、“新网工程”信息服务平台(2007年已在30村建立了60个信息服务试点)、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力图将东盟农资商会做成品牌)。2008年,供销社村级经营服务网点要覆盖到85%的行政村,各项指标增长20%以上。

  展望未来的前景,刘小凤说:“尽管我们面临的困难还很多,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还属中下水平,但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曙光就在前面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