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3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争地、病虫、缺水 “三山”难搬
——江苏主产区植棉面积调减速度加快原因透析

吴铭

  最近十年来,江苏棉花种植面积呈现连年递减的态势。以占据江苏棉花总面积产量“半壁江山”的苏北盐城市为例,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棉花种植面积一直在调整中走低,尽管偶有年度较上年稍增,但总体呈现明显的下滑势头。盐城市1992年植棉356万亩,到2007年只有246万亩。昔日有名的棉花生产重地东台市,年植棉面积曾有过80万亩的纪录,现在该市的棉花面积只剩下30万亩左右。除了棉花生产风险大、成本投入大、产品价格低、流通市场乱(种棉收益抵不上贩棉收益,令农民心理失衡)等众所周知的原因外,还有其他可以导致主产区棉花调减速度加快的原因吗?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第一座大山:作物争地

  种植自主后,农民不再受控于政府,按照“什么赚钱种什么”的农产品生产观念调整生产,农村中近几年产销的各类特经作物品种可谓“五花八门”,这些新生作物忽而挤占粮田,忽而挤占棉田,全由效益说了算。在计划经济时期,盐城市的大丰裕华、南阳、东台、三仓等一带盛产优质棉,上至国务院副总理、涉农部门的上层领导,下至全国各产棉区的兄弟省市领导、棉农都到这里来学习取经,原国家商业部还在南阳投资、研发、推荐自动化棉花收购系统设备,棉花的产、供、销红极一时,地方官员被邀进京领奖戴花,好不风光。而近几年来,这里渐渐看不到大片棉田,取而代之的是西瓜、大蒜和大棚果蔬作物。很简单,特经作物身价高,易销售,一亩地有时能有上万元收入,且不像种棉花那样担心费力,农民铲棉种菜义无反顾。此外,近几年国家对水稻、麦子等生产给予生产、农资补助,再说这几年粮价又不菲,于是,棉花面积就在高粮价中逐渐减少。据初步统计,江苏棉花主产区80%以上调减出的原产棉田块,都成了特经蔬菜和旱改水的水稻面积,且进一步被挤占的倾向极为突出。

  第二座大山:病虫难防

  近十余年来,江苏棉花主产区几乎每年都程度不同地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的袭击,重灾年景导致绝收,轻灾年景形成减产。尽管抗灾能力加强,灾后补救措施到位,但无情的灾害弄得棉农信心顿失,提棉心惊。此外,江苏棉花主产区主要集中于苏中腹地及沿海一带,这些区域是棉花枯黄萎病高发地带,如水患严重,其发生更加猛烈。据我们2007年12月末对草堰镇双垛村朱翠华、刘银江等20个农户调查,共有朱松平、刘银龙等7户因不堪忍受枯黄萎病的影响而在2008年度改翻棉茬种其他作物,占总调查户数的35%。农业技术人员指出,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生产,只有通过休耕或翻茬转产的办法阻断病源才能遏制或消减病害程度。此外,龙卷风、棉铃虫等特殊气象和高发虫害因为没有其规律性,往往会在丰收成果即将到手时来袭,损失一般都很惨重。

  第三座大山:缺水多灾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棉区农田水系不够健全,许多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年久失修。分户生产将原本健全的水系打断或单个设阻,使得整个大田排灌行水一波三折,比较困难。还有许多地方沟河淤塞,多年无水可蓄而成为干沟,大旱之年无水灌溉,大水之年有水排不出,导致农户不得不改棉种粮或其他作物。还有一些地方的农户因为种植自由,种“插花田”,至于“水包旱”、“旱包水”的现象也并不少见。这对棉花的系列化生产管理,特殊情况下的抗灾减灾措施的落实极为不利。笔者还了解到,由于江苏同时还是蚕桑生产基地,一些蚕农在大片棉田中或边缘栽植桑树,因为蚕儿对农药极度敏感,桑叶上只要粘一点点农药,就会导致蚕宝宝全军覆没,而养蚕季节正是棉花治虫防病阶段,农村中经常有因为农药污染致蚕儿死亡所引发的农村民间纠纷,有时甚至闹出人命。所有这些,无疑都加重了棉花顺利发展的难度。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棉花沿着下滑的坡道走着、走着,主产区的光环将暗然失色,棉花供不应求呼声日高。而如何遏制滑坡,让主产区更好地发挥传统区域优势,出产更多更好的棉花资源,是江苏省棉花产业的当务之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