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4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融生态建设应与县域经济同行

李云兰 刘岭

  金融生态环境涉及到经济金融改革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了政府职能改革等政治改革一些内容,金融生态环境好坏其实就代表了这些政治、经济改革的效果。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特别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直接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需要在地方党政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运作的整体工程,是一项涉及到宏观层面的机制再造工程,更是一项有利于地方、有利于企业、有利于金融的“多赢”工程。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用发展的眼光来破解问题,致力于构建更加动态化的“生态金融”,综合地、配套地解决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的各方因素,为县域经济提供宽松、有序的金融环境,为实现县域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整体发展。

  多方联动谋共建

  一、地方党政要从推动区域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核心、主导作用,搭建起区域金融生态管理平台。建立起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经济、执法部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尽快形成政府主导、人民银行组织协调,各家金融机构及社会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金融生态环境创建格局。

  二、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制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因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应该紧密结合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短期措施;金融生态环境涉及面广,牵扯部门多,因此规划又要尽可能覆盖面广泛、突出重点、责任明确。

  三、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良好创建氛围。要注重对社会信用的宣传,地方党政各级领导要成为社会信用宣传的直接倡导者和号召者,要把宣传金融方针政策、金融法律法规和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县域企业、农户和社会公众重视自身信用程度的社会评价,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营造氛围,共建“生态金融”。

  四、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保障县域金融运行质量。政府部门要妥善处理好企业改革与支持金融部门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关系,坚持制止和纠正企业改制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使金融债权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努力构建新型政、银、企关系,创建金融生态管理和操作平台,加强沟通协作,为银企合作、银企双赢创造条件;改善区域法治环境,提高金融案件执行、结案率,依法维护金融债权。

  五、加快金融法制建设,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国家要从宏观角度抓紧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法律法规缺位的问题,加快法制建设;明确相关部门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法定权责,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创建格局;建立长效机制,赏罚分明的激励制约机制,提高全社会信用程度;加强金融业内部健康、和谐、创新的信贷文化建设,加大对县域经济的倾斜与扶持。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快构建商业性与政策性相结合的多层次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创建优良的县域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一、国家要自上而下,督促农业发展银行落实已经出台的金融政策,把农发行逐步办成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金融环境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在切实解决粮棉收购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把信贷投放延伸到对粮食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上来,拓宽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领域。

  二、抓紧在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开办覆盖面广泛的农业基本保险业务和不同费率的专项保险业务,从深层次解决农业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问题,帮助农民稳定收入来源。同时,在国家层次建立农业再保险机构,或者以家灾害基金形式为区域农业保险机构提供特别灾害的再融资。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原则在农村地区开办商业保险业务,尽可能覆盖灾害风险,提高县域广大农民养老、医疗保障水平。

  三、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帮助其摆脱困境,提高资产质量,促进规范化管理,发挥其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从根本上建立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长效金融机制。      

  多方携手共建社会信用体系

  一、加强信贷征信系统建设和管理,有效发挥系统功能。近年来,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社会尤其是借款企业的信用意识,防范信贷风险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因此,要把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作为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金融机构要及时、准确、完整地维护信贷及借款企业(人)的相关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系统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有效维护系统运行的安全,提高系统数据资料的分析利用水平。

  二、加快金融、工商、司法、税务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金融、宣传等手段,建立对失信企业的联合制裁机制和对守信企业的奖励机制,由金融部门提出金融失信企业名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这些企业的制裁措施,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多种方式对失信企业进行曝光,减少其继续失信的机会。

  三、鼓励和引导建立多种形式的中介组织。建议地方政府出台促进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牵头出资组建,还可引进外资来组建多层次、不同类型的多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和支持建立不同类型的信用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金融咨询机构等。

  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县域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县域经济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只要银、企、政乃至全社会都能够正确认识目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和协作,创造信用、高效、守法、公正、和谐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和空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就能迎刃而解,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步伐也将越迈越大。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