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85年进入农资圈后,刘景瞻在这个行业里一干就是23年,从沈阳供销社到2003年“金秋实”成立,从一个看管仓库的小职员到一个企业的领导者。经历了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刘景瞻,亲眼目睹了农资行业近20年的世态变迁,他是见证者,同样也是参与者、推动者。支撑他一路走过来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和一份对农资行业的眷恋之情。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无论是小公司还是大公司,刘景瞻带领“金秋实”拼出东北市场一席之地,不靠任何政策支持,单就凭借品牌代理和网络建设,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支复合肥之军正以燎原之势逐渐壮大。
今年国内外化肥市场高价位运行,一反常态,众多厂家和流通企业举步维艰。但刘景瞻坚信,肥价再怎么攀升,风险再如何险峻,“金秋实”凭着自己坚定的理念,精准的定位,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就不愁迈不过这个坎儿。昂首迈步向前走,前途一片光明,坚持为王,挺住为王,胜者为王。
“金秋实”的阳光定位
但凡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发展的方向,只有定位鲜明才能使企业稳步向前。刘景瞻在农资圈内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让他在2003年“金秋实”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精准的市场定位——复合肥的品牌代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在前进,企业在发展,定位不准就不可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稳步前行。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适宜的还是不宜的,统统涌进国门,充斥着这片茫然的市场,而中国的企业家都在摸索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可刘景瞻并未茫然,在氮、磷、钾的世界里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复合肥。纵览肥界瞬息万变,刘景瞻有着自己的经营理念:无论是欧美市场还是业内专家,语调一致认为复合肥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从另一层面看,二铵和尿素只能算单元素的肥料,只有复合肥才称地上真正的化肥。“金秋实”做品牌代理,专攻复合肥,毕竟人们只信赖“专家”。刘景瞻坚定着自己的理念,带领企业朝着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前行,势必要打出“金秋实”的威风,打出“金秋实”的形象,打出“金秋实”的影响力。
“市场上有实力雄厚的家乐福、沃尔玛,谁也不敢说谁能单一统领市场;而冰箱、彩电并不全是LG、海尔的世界;我们不可否认美国是超级大国,但这并不妨碍欧盟、东盟的存在和发展。我把我们公司定位为瑞典、丹麦,不当美苏、英法,只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企业照样发展。不求最大,只求最好,各有各的活法。毕竟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当然做蛇也要有做蛇的勇气。”刘景瞻定位品牌代理,建设终端网络为销售策略,在提升员工素质的同时还将用企业文化统领公司,他的目标是在2010年销售量突破10万吨,成为辽宁省复合肥销售的王者。
“十万吨。不敢想象,但我们的业绩稳步向前,还有三年时间,拭目以待吧。定位复合肥,避开差异性。我们要建设一个充满自豪感、荣誉感,受同行尊敬的公司,实现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金秋实”的阳光网络
刘景瞻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从小到大,凡事都要做到最出色。也许是性格使然,他从大队长做到服务兵团委员,从仓库主任做到今天总经理,不管职位大小还是高低,每到一个岗位都是同行眼里出类拔萃的榜样。
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个靠销售吃饭的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前进的步伐,而农资流通企业要想把经营做好,网络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刘景瞻一直将自己的“金秋实”与大公司看齐。他说,虽然没有省级公司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其他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规模,但他会努力坚持下去,在缝隙中求生存、求发展,如同土里刨食,一口一口找食吃。想起以往的经历,刘景瞻提到计划经济时期的生存之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谁掌握配额资源谁就掌握了化肥的命脉,有配额就等于能赚钱。但刘景瞻不去奢望众人渴望的优惠政策,他却把重心放在了销售网点的建设上。
1998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而刘景瞻在1995年就开始建立网络。从建设到发展,十几年的网络体系更新换代,经历了几次“大换血”。刚开始的网络构架是各地的农资公司,可时间一长,各地农资公司的弊病开始暴露。由于资金、债务、人员和风险等等包袱,最多的时候,农资公司欠了刘景瞻5500万。当欠款被一点点追回来的时候,他意识到:不能再这样和农资公司合作了。于是他进入基层,与供销社农资经营站联合起来,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刘景瞻再次意识到了风险的巨大,必须及时调整方向。
没有人能一步到位,特别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管他多么优秀,可成功的道路一定充满曲折和艰辛,有时候还会走一些弯路。在没有成功先例的条件下,刘景瞻也是如此,如同黑暗中摸索前行。现如今与“金秋实”合作的客户80%都是个体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夫妻店”,刘景瞻称他们为“团结夫妻店”。他认为,这样的店最诚信,因为他们就是当地的老百姓,不会拖欠大量现款,网络配置相对比较稳定,“夫妻店”也可能变换成“父子店”、“母子店”,但不管怎样,信用度和诚信度都会比农资公司强很多。虽然现在合作的也有些供销社和农资公司,但主体还是个体经销商。
“做网络年头多了,换了几茬血,我这也叫与时俱进”。
“金秋实”的阳光员工
刘景瞻要求自己的员工先做人,后做事。
不孝敬父母,与兄弟姐妹同事都搞不好关系,或者心理上不健康的员工都不会成为“金秋实”的一员。刘景瞻希望自己的员工个个是孝敬、友爱的人,就算他的业绩再好,人品成问题,也会被拒之门外。
责任、忠诚、激情是刘景瞻经常激励员工的词汇,而他最近所强调的是“阳光”二字,则使“金秋实”的每一位员工又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他说,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坦诚相待,学会真诚、宽容和感恩。阴天下雨谁都不会舒服,可阳光一出来,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只要有颗感恩的心,知道体谅对方,替对方承担责任,才能为别人带来阳光,同时也让自己享受阳光。刘景瞻回忆起当年他父亲曾经对他说过的话,男子汉就该站着是山,躺下是海,肚量大、肩膀宽,肚大能容人,膀宽好办事。
平日里,“金秋实”的办公楼是安静的,只有在开月会的时候所有员工才有机会得以小聚。每人一辆捷达车,浩浩荡荡却井然有序的停放在办公楼门前,很有气势。据刘景瞻介绍,这些员工均分布在辽宁省十八个片区,之前的状态是领导赶着做业务,可现在是不叫不回来,有时候打电话叫他们回来都不情愿,因为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责任感,一种业绩的荣辱感。所有“金秋实”的工作人员都在比、学、赶、帮、超,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只相信业绩。清明节放假,按理说这是国家法定假日,但“金秋实”的员工没有一个请假休息的,就连大年初一全家团聚之时,有的员工还奔波在外,虽然刘景瞻感觉内疚,可他的员工却没有怨言,反倒是高高兴兴。
刘景瞻要求自己的员工对待客户要讲诚信,服务要热情,但不能卑躬屈膝,要做到不卑不亢。他不希望自己的员工看到戴“大高帽”的就哆嗦,因为“金秋实”卖的都是放心肥,做的是阳光职业,没必要唯唯诺诺、萎萎缩缩。与客户之间要保持一种健康的关系,不即不离才是人与人交往的最高境界,要想做好自己的事业,不要与客户称兄道弟,不要讲“哥们儿”义气,不要讲江湖道义。
“我们帮客户做网络,不能像大爷似的好吃好喝,总让客户请我们吃饭喝小酒儿,哪个经销商都受不了,我也是从这步走过来,也很讨厌这样的业务员,如果公司里有这样的人,我见一个开一个!老老实实做买卖,轻轻松松做人。”
有一个三角架支撑着“金秋实”向前发展,那就是,以心交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而这三角架又可以提炼出三个字:利、情、德。所谓利,就是企业要生存,员工要生活,养家糊口;而情则需要企业领导将感情溶入到工作中,做到真心关心员工,爱员工,体贴员工,和他们成为知心人;德,取决于“一把手”光明远大的发展方向,要将企业带到一个什么高度,有什么目标都要让员工知晓,一个小肚鸡肠的领导无法将员工团结起来,只有一个宽厚的人、担事的人、激情阳光的人、宽容的人、有爱心的人才能受到企业上上下下的尊敬,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尊敬。
“金秋实”的阳光伙伴
刘景瞻有个口号——与巨人同行。他拒绝一切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合作伙伴。
说到“金秋实”,不能不提湖北“洋丰”。从2001年合作到现在,刘景瞻与“洋丰”一起走过了八个年头。在这八年里,他们彼此发展、共同进步,双方磨合地很默契,形成了一种“鱼水之情”。用刘景瞻的话讲,就是很瓷实、很铁。
强强联手历来都是相互依赖的。之所以“洋丰”选择“金秋实”,是因为“金秋实”的员工有热情,有干劲儿。而刘景瞻眼里的“洋丰”,则是一个稳定、发展的强者。首先,“洋丰”作为一个优秀的民营企业,上层领导相对稳定,而且有着宏伟远大的蓝图和纵横捭阖的能力;其次,湖北矿产资源丰富,这为复合肥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洋丰”复合肥是优质产品,质量信的过,同时也是驰名商标,刘景瞻把“洋丰”引进辽宁,成为“金秋实”的责任与光荣,不失为一项阳光的事业。目前“洋丰”在全国有两个省级经销商,一个是浙江绍兴农资公司,另一个就是“金秋实”,刘景瞻用自己的实力得到了“洋丰”的信任,并且干劲十足。“洋丰”二铵即将投产下线,这对于“金秋实”的发展有如如虎添翼。他说,卖“洋丰”复合肥的经销商都经历着三个时期——第一年让你卖,第二年你要卖,等到第三年你不卖不行。走到今天,辽宁省内共有8大配送中心,52家代理商,这样庞大的网络构成了“金秋实”与“洋丰”的合作基底。刘景瞻显得信心十足。
“洋丰”的业务员奔波在辽宁的大地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受到刘景瞻的赞扬。
“当别人还在家里过年享受团圆之乐时,洋丰的业务员还没到正月十五便踏上了征程。他们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遍千言万语,与我们工作人员一起成为辽宁大地上一道靓丽风景线。他们艰苦朴素,从不铺张浪费,一人一个小饭盒,就喜欢吃我们食堂的粗茶淡饭,就是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业务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奇迹。”
“金秋实”的阳光文化
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宗教,也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把老板怎么想的都落实到实处,更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有怎样的高度,企业就朝着这个高度去。而刘景瞻认为,企业文化搞的好不好,坚持与否,都取决于企业领导本身。领导有多高,企业就有多高。话虽这样讲,但做起来很难。因为一把手的精神头很关键。
为了这个精神头,刘景瞻提倡几首歌,几组精神,并且根据时代的脉搏演变出推土机精神、团队精神,还有“亮剑精神”。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宣扬着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他同样将这种精神放到了“金秋实”的企业文化里,鼓励员工在所提供的平台上追求不放弃的精神。
搞企业文化的人都殊出同归。有人说刘景瞻就像个神经病,带着自己的员工在大会上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没人听的革命歌曲,可刘景瞻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公司会议室里的桌椅摆放整齐,地面随时保持着干净,洗手间永远空气清新,办公室没有一个人游手好闲,这都与他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都做不好,还能做出什么大事?
每当工商部门来检查,光是看到办公室的环境就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居委会的老大妈都说,“金秋实”是这街上最干净的公司,就连送报纸的邮递员看到公司的环境都想应聘到“金秋实”做业务员。刘景瞻说,公司就是一所大学校,每个人都要有一盏灯和一团火的精神。一盏灯就是点亮自己,照亮别人,一团火就是点亮自己温暖别人,如果一个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能做到这点,那么这个公司的战斗力就不可小觑。
做企业文化,一把手很关键。他们可以被人们看成传道士、先行者,而刘景瞻则把自己看成是卖保险的,卖大力丸的,用土话讲就是“搞传销的”。要想做好企业文化,必须多看、多想、多学,才能多说,刘景瞻天天都在看书,以便在书中汲取营养,醒悟道理。他告诉自己的员工,在“金秋实”有两个“头”,一个是甜头,一个是奔头。所谓甜头就是让大家多赚钱,有个好收入,都过上好日子。所谓奔头就是努力工作,争取提干的机会。刘景瞻为其企业员工提供了改善生活质量的平台,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
“金秋实”的阳光化肥
随着刘景瞻在农资圈里的名气越来越大,常常会有一些品牌的业务员慕名而来。他们拿出优惠的政策和诱人的筹码,想要与“金秋实”合作。而刘景瞻却有着自己的原则,不是驰名商标,不是国家免检,不是中国品牌都不做。要想与他合作必须符合“阳光”二字,不能偷含量,不能坑农害农。一次,山东某厂找到刘景瞻,提出“洋丰”给什么条件他们就能给什么条件,规格、含量由刘定,甚至连包装袋和品牌都可以让他来选择。刘景瞻二话没说,将他们请出门外,最后还奉送他们一句话,“这样的肥我不做,我劝你们也别做”。
近年来,农资打假力度逐步加强。特别是最近工商总局对农资行业“打假扶优”政策的出台,刘景瞻拍手称快。他说,之前打假力度上有偏差:打真不打假,打大不打小,打公不打私。有个大企业的老总评价当时的工商打假:有点“逼良为娼”,特别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此情此景,刘景瞻选择了品牌肥,势必要通过自己和同行的努力将假冒伪劣挤出市场。刘景瞻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新网工程已经不是新词,最近这两年是“金秋实”网络管理提升年,一讲服务,二讲质量,统统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他天天对客户讲:建放心店,卖放心肥。刘景瞻将“金秋实”比喻成沧海中的一滴水,昆仑山上一棵草,他希望自己的公司是个阳光的公司,是一个阳光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