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但农村金融服务的竞争还很不充分,不论农信社今后怎么改革,只要坚定地扎根农村,前景一定会非常好。”刘乃云说。
“实践证明,不需要担保抵押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深受农民欢迎和符合农信社经营实际的信贷方式。”刘乃云说,贵州农信社不断加大推广力度,使之成为农信社的主打品种和广大农户获得资金支持的“绿色通道”。在深入开展资信调查、全面建立农户档案的基础上,对信用农户发证面达到100%。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信用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将“优秀农户”的授信额度提高到1万至3万元,把使用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真正体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快捷、灵活、方便的特点。
贵州农信社还拓展信贷服务领域,着力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今年,配合贵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积极支持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做法,在小城镇推广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支持农村商贸、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借鉴城市居民购房按揭贷款业务的经验,开展农民建房按揭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村镇建设规划、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民到农村集镇建房。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全程的信贷和金融服务。按照各地旅游发展规划,支持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
“我们不断创新信贷支持方式,主动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刘乃云说,中央明确指出,要下决心将国家基础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农信社拓展信贷领域的大好机遇。贵州农信社主动参与县市政府列入财政预算或上级相关部门投入计划、有按年度拨款保证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电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信息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今年,积极探索权益质押、动产质押、物权质押、担保公司担保、有固定收入的干部职工担保等方式,重点支持以“三建”(优质产业、基本农田、公共设施)、“三改”(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人居环境)、“五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素质、社保能力、民主管理水平、乡风文明程度)为内容的“百村试点”。继续支持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以“四在农家”等活动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