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注意到,近日有消息称,来自17个国家(柬埔寨、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肯尼亚、莱索托、洪都拉斯、摩里西斯、依索比亚、马达加斯加、墨西哥、尼加拉瓜、秘鲁、菲律宾、南非和美国)的纺织服装组织联函敦促美国国会领导人支持延长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的监视。这17国纺织服装组织代表非洲、亚洲、南美洲和北美洲100多万纺织服装工人,他们认为中国纺织服装输美配额取消后将威胁国内纺织服装工人的生计。
在笔者看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扩大以及随之引起的全球需求降低,中国纺织业所面临的境况进一步恶化。在此形势下,按照中美纺织协议,自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取消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成为了许多企业心目中的“救命稻草”。但笔者认为,这恐怕难起作用。
笔者相信,上述国家之所以希望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监控机制,实际上是要在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之后再度“复活”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全面配额制度。以美国为例,目前,在对待中国纺织服装进口问题甚至是整个中美贸易上,美国现任政府采取的思路仍没有什么新意,基本上延续了美国几十年来对其他国家进口采取的那种武断指责加惩罚性质制裁策略。但在经济全球化体系基本成型的今日,这种策略已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深有关国家之间的猜疑和对抗,恶化整个国际贸易环境。
在笔者看来,随着中美纺织品协议在2008年底到期,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将于明年起开始无配额时代,欧美国家为防止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快速成长,可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或技术壁垒等贸易障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不但要面对全球经济趋缓引起的消费减弱,以及亚洲其他新兴国家间的激烈竞争,未来还可能面临全球贸易壁垒高筑的风险。
笔者从官方渠道获悉,2006年至2008年7月份,全球对中国纺织品发动反倾销及防卫措施共计18起,涉案金额5.4亿美元,对中国每年超过千亿美元的出口值所占比例极小,暂时影响不大。但贸易摩擦有可能增加,由于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且中国纺织业近几年产能迅速扩充,与越南、印度等亚洲新兴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部分企业采取低价抢单。中国纺织服装业连续6年出口成长率超过20%,同期全球市场平均年增长率仅5%,快速成长有可能引起其他国家采取贸易壁垒。
此外,2008年初欧盟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取消配额,中欧双方达成协议对中国8类产品进行数量监控,其中有2类上半年输欧增长率达250%,相关出口厂商应注意欧盟可能发起反倾销控诉。另外,本年中国针织产品全球出口金额下降,主要原因并非数量减少,而是单价下跌,但在全球原物料及能源成本上涨的环境下,更显异常。
笔者需要提醒业界注意的是,欧美国家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有增多的趋势,出口纺织服装企业平时即应注意引发贸易摩擦的可能性,进行适当规避,并需随时整理内、外销的销售记录,以备万一遭遇反倾销控诉时可及时填写调查问卷应诉。
与此同时,欧美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措施有增多的趋势,与一些常遇到反倾销的行业相比,纺织品在反倾销队伍中还属于新兴行业,由于涉及官司比较少,纺织企业还相对缺乏应对经验,要留意一些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并适当进行规避,还有企业平时要整理好出口和内销的销售记录,以防万一遭遇反倾销时可以及时填写调查问卷应诉。
(马新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