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安徽农业大学和中国茶叶学会联合举办了陈椽教授、王泽农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来自海内外200多名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校友、嘉宾和茶界代表参加了陈椽和王泽农教授铜像揭幕仪式。在揭幕仪式上,安徽农大宛晓春校长代表学校致辞。揭幕仪式后,陈椽和王泽农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茶业楼多媒体报告室隆重举行。
陈椽、王泽农两位教授是我国高等茶学教育的开拓者、杰出的茶学教育家。
王泽农教授1938年从比利时留学回国后就参与筹备重庆复旦大学农学院并任教,1946至1949年间担任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教授兼主任。陈椽先生1940年任教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特产专修科茶业专修班,1946年任教上海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1949年任茶叶专修科主任。1952年,两位先生由复旦大学调整至安徽大学农学院,1954年,随迁到安徽农学院。两位教授从事茶学教育超过半个世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育成桃李遍天下,堪为一代茶学宗师!
王泽农先教授在留学比利时,就从事农业化学以及植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为回国后创建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国后,王泽农教授系统地研究了茶叶中特征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转化等二级代谢、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创建和完善了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体系。1957年编译《关于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茶叶生物化学专著。1961年出版了全国第一部统编教材《茶叶生物化学》,这部教材突破了茶叶化学静态研究的状况,论述了茶树品种形成、茶树生态自然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和茶叶加工工艺过程对茶叶内含物质生成的影响。1981年,编著《茶叶生化原理》,被评为全国科技优秀图书。奠定了茶叶生物化学学科的基础。
1988年,王泽农教授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主编,该书全面反映了中国现代茶学所取得的成就,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晚年积极倡导茶文化研究,发表了《茶文化源流初探》、《中华茶文化—先秦儒学思想的渊源》等论文,进一步推动茶文化学科建设。
陈椽教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茶叶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在茶叶“发酵”的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提出了制茶的变色学说,论证了制茶变色的原理、机制与实质。陈椽教授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茶叶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这种新的分类法,既体现了茶叶制法的系统性,又体现了茶叶品质的系统性,这一科学分类法的建立与应用,对茶叶教育、科研及生产流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陈椽教授著作等身,早在1942年,就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高校茶学教材《茶作学讲义》,内容包括茶业通论、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检验等。抗战胜利至建国初年,编著了《茶树栽培学》、《茶叶制造学》、《制茶管理》、《茶叶检验》等4部教材,满足了高等茶学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先后主编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茶叶市场学》及《中国名茶选集》、《茶叶贸易学》、《茶叶商品学》、《茶叶经营管理学》等教材和著作,出版了《安徽茶经》、《茶业通史》、《制茶技术理论》、《茶药学》、《中国茶叶外销史》、《论茶与文化》等著作,奠定了制茶学、茶叶经济学和茶史学科的基础,对茶树栽培学、茶叶检验学也有开拓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