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增200亿加快水利建设
5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据新华网 记者近日从水利部获悉,今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200亿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解决涉及民生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问题。
为此,水利部11月11日召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介绍,对于新增的200亿元中央水利投资,要按照保续建、保收尾、保重点的原则,加快在建工程建设进度,优先安排5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51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30亿元用于前期工作完善的320座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安排30亿元用于粮食主产省208处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同时将统筹兼顾,安排70亿元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安排20亿元进一步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表示,水利系统将加强资金监管,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环节的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力度;加强质量监管,切实做到质量、进度、效益相统一;加强安全监管,对发现的问题要一抓到底,务必整改到位。打赢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姚润丰)
消费、出口、投资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靠出口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全球蔓延并波及我国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利润下降,投资信心不足,使得依靠消费拉动内需成为当务之急。在城乡差距拉大的今天,我国农村市场的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正如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徐志刚所说,“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挖掘农村市场潜力的时候。” 2007年,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达37.5%,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有关专家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亟须国内消费迅速扩大。
不少专家也指出,我国有9亿农民,如果把农村的市场激活,将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全世界也把目光和希望投向了我国农村广阔市场,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成了促进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引擎,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还能够带动农民就业,拉动内需。
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水利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强调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2010年底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3年底前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对大江大河大湖治理、节水灌溉建设、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防治、小水电建设、防洪排涝抗旱设施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即期的效应看,可以创造大量的需求及就业机会,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农民购买力。而从长期来看,这一措施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伟林认为。
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之后,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扩大内需促增长十项措施又一次强调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
首先,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扩大内需的重大措施之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既能增加机械、建材等的需求,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论对当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还不稳固。全国有一半多(53%)的耕地靠天吃饭,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很多灌区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薄弱,每年水旱灾害造成粮食损失大约1000亿斤。为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必须大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全国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一些地方因干旱缺水,导致草原退化,林木枯死,农田沙化、盐碱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人增地减水缺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将更加严峻。只有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才能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目前,全国还有2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1/3的乡镇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国8.5万多座水库中,有3万多座存在安全隐患,对下游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都迫切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不少专家认为,在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中,农村将扮演重要角色。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破解农村再发展问题迈出的关键步伐。专家还指出,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风向标的作用,会带动其他群体投资农村。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等建设还能有效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投资农村,并进而带动劳动力、技术等其他要素从城市向农村的回流。
数据显示, 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40元,消费力有所增长;2007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4.9%,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78%。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在城镇化率方面的差距正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亮点所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拉动内需成为焦点,不仅是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保持健康稳定的需要。而在内需的增长方面,城市相对农村来说,潜力有限。”
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的在于扩大内需,更主要的是挖掘农村的消费市场。而若要充分挖掘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仅仅靠加强农村基本农田建设的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才是根本。
激活农村市场,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发展之计。
(农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