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去就是煤,挖出来就是钱”这样的生产模式,在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的史山村延续了20多年,村民一直认为“这比种地来钱要容易的多”,结果,占村里面积90%的山地荒芜了几十年,不仅导致资源枯竭,而且山体塌陷,水源流失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变“不利”为“有利”,从2000年至今,该村大搞植树造林,实现了传统工业向生态化农业的过渡,走上了一条“林业兴村”的新路,使全村的绿化覆盖率达到83.5%,这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且随着林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村民的腰包日渐鼓胀,人均纯收入达到6213元,在当地成了远近闻名的“宽裕型小康示范村”。
史山村村支书刘晓江介绍说:“由挖煤变种树,后者见效慢,村民积极性不高,我们就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取经,提高认识,回来后一起研究、对比,慢慢地让村民消除了顾虑,积极加入种树的行列。”据了解,在史山村,村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对全村的荒山进行绿化的方式使得全村的“绿化运动”得以有效推广。年近60岁的茹广胜是村里多年的村党支部副书记,他说,“我每天早上带着村民拿着干粮、水,来到山上种树,中午在山上吃点东西,坐在石头上休息一会儿,就起来再干。”
听着介绍,放眼望去,笔者看到陡峭的山崖上,密密麻麻的柏树苗,随风摇摆,于是,一个疑问涌上心头,“这么险峻的山坡,怎样会种上树?这些树苗能活吗?它的根部可都是扎在石头里啊?”茹广胜笑笑说:“这种树的耐旱性很强,我们种的时候就是用绳子把人吊下去,然后用风钻打眼,将树苗栽进去的。它们虽然看上去很小,可是已经在那里‘生活’两年了!”顺着他指的方向,几十万株柏树在黄色的石崖上形成的屏障碧绿如画,元宝枫、金银花、红豆杉、银杏树等一些罕见的珍稀树种都可以在这里看见。
八年来,史山村方圆8平方公里的山地在全村群众勤劳的手中变成了绿色的自然宝库。他们以打造“山西林业第一村”为目标,已经实现退耕还林1160亩,荒山绿化6000余亩,栽植各类树木40多个品种430余万株,并形成3000余亩元宝枫、1200亩核桃、柿子和500亩苗木花卉繁育的三大经济林基地,被列入“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示范项目。”
所有的生态开发和果林深加工也在这里不断向外延伸——坐落在晋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鑫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即是史山村利用煤矿的营利及其他筹资方式建成的集生态农业建设、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为一体的生物技术企业。
“柿子和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的元宝枫,在这里已经变成了多种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农产品。”村党支部副书记上官培龙自信地说,“我们的柿子产业化项目,已被列入国家‘星火科技计划’,并且获得三项国家专利,企业生产的多种系列产品曾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证中心评为‘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今年,我们又引进日本客商资金、技术和管理模式,成为了全国唯一利用柿子单宁粉末生产环保型植物鞣革剂的企业,这主要用于皮革加工的产品,前两个月,首批货物一出厂,就被台湾客商订购一空。”
一位村民指着一棵元宝枫说:“你们看,那就是可以提炼保健油的种子。”他顺手摘了几个类似“豆角”一样的果实,剥开后,让笔者将里面的种子拈碎,顿时手指有了一种粘粘的感觉。“它的含油量很高,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另外,还能提炼出几十种生物成份,比柿子的利用价值还要大,现在,我们的元宝枫绿茶、功能茶、袋泡茶已经成功生产,黄铜、绿原酸和元宝枫油正在开发之中,市场潜力非常可观……”村民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