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种棉花也种番茄 农七师职工种植观念发生巨变》一文,体现了农民多元经营的优势,同时也从侧面道出,时至今日的棉贱伤农。
当前籽棉收购价格较前段时间略有回升,在2.2元/斤左右。自收购以来,棉农对今年棉花价格的期望已经渐行渐远,目前看,似乎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8月初,正值棉花生长旺盛的时期,好的天气,眼看丰收在望的棉田,棉农心中都将今年棉花的收入进行了盘算。据笔者了解,收购初期棉农对新棉收购价格的期望普遍在3元/斤以上,高者甚至达到4元/斤。
然而世事难料,在9月份棉花收购初期,籽棉收购价格最高才达到3.2元/斤,随后一路下跌,直到11月中旬的2元/斤以下。在棉花价格下跌的时间里,棉农的期望也仿佛滑进了深渊。在这种情况下,棉花市场表现出了僵持、对峙、棉农惜售。在棉农与棉企的抗争中,随着棉花收购价格的一跌再跌,棉农也不断下调对棉花价格的期望,从最初的3元/斤以上,到11月初的2.6元以上。但因下游消费低迷,11月中旬皮棉销售价格却跌破了10000元/吨,籽棉收购价格更是跌到了2.0元/斤以下。棉农的期望始终无法跟上棉价下跌的步伐。
当前籽棉收购价格为2.3元/斤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临近年关,经过了失望、挣扎和无奈后,棉农收起了对当前略有回升的籽棉收购价格的抵触情绪,开始交售。同时,当前的棉花价格却远不能弥补棉农的种植成本。
据调查,在新疆仅化肥一项成本就上涨了50%—70%,一亩地棉花成本为1000—1200元,比去年增加了100—200元。棉农认为,当前的籽棉收购价格刚好可以抵消棉花种植成本,其中人工成本费用不包括在内。也就是说,按当前的价格计算,棉农相当于白种了一年棉花。在这种情况下,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受挫已成必然。
“我不后悔了,年初时把地边地角也种上番茄就好了。”刘文明笑着说。从刘文明的笑中,笔者看到了棉花市场的“寒”意。从上访坚持要求团场继续为其垫资种植棉花,到5万多元的番茄收入,打破了刘文明对棉花的“忠诚”。
在今年的人代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表示,棉花作为商品,特别是对新疆这样一个“棉花王国”而言,一直有着相当大的市场风险。他说,虽然从表面上看多种棉花直接收益好一些,但棉花副产品利用价值低、延伸产业难以发展,到头来农民算收入总账时发现种棉并不合算。王乐泉强调,从今年起,新疆棉花面积要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以腾出更多的土地发展粮食生产和农区畜牧业,要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什么效益好干什么。
从上可以看出,想依靠扩大棉花种植面积而增加我国棉花产量的可能性不大。新疆棉花产量占我国棉花总产量的1/3,加上今年棉农对棉花种植的失望,势必导致明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
刘文明放弃种植棉花,也是当前我国棉农的一个缩影。所以减少棉花种植面积不仅在新疆,在内地棉区也相当普遍。
自棉花收购以来,下跌的棉价,跌破了棉农的“丰收梦”,跌碎了棉农继续种植棉花的情有独钟。
距离春播时间还有三四个月,在春播前,希望国家出台有利政策,从生产种植到终端销售各环节保障棉农利益,棉花市场在国家不断地调控下扭转乾坤,走出低谷;希望棉农能将手中的棉花卖掉,并获得可观利润,收益得到保障;希望棉农依旧对种植棉花保持“专一”心态,不至于造成明年棉花种植大面积缩减,出现棉花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