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新一轮减息行动正在酝酿,彰显了对经济的忧虑,经济不振对需求产生了直接的制约。
原油期货大幅下跌,国内商品市场整体受累。12月2日,郑棉期货主力合约0905以11280元/吨开盘,一小时后期价被打压到低点11240元/吨,在短暂的盘整后,期价又被强力拉升至11385元/吨,午后2点,期价期价再次被拉升至全天最高11450元/吨,尾盘在整体市场影响下,郑棉期价有所回落,但最终仍收涨0.31%至11370元/吨,为市场惟一上涨品种。
纺织企业看到希望
今年以来,棉花价格不断下滑,除了供应的压力外,更重要就是下游消费需求的不济。因为我国纺织企业对外依存度很高,纺织企业的生存状况则是直接影响到棉花需求。
自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幅已达20%左右。受人民币升值冲击最大的无疑是纺织服装行业。根据有关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就会下降2%—6%。
另外,随着印度、巴基斯坦等新兴纺织品出口国的竞争,市场份额又被大部分占据,商品失去了比价上的竞争力。产品市场份额下降,在这个时候,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肆虐实体经济,纺织企业再遭重创。
人民币大幅升值这一现象或将转变。在经历了2个月的窄幅盘整之后,12月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大跌156基点抢夺了市场的眼球。6.8505不仅写下了自8月21日以来的最低纪录,也创下了近一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西南期货分析师冯凯认为,这或许表明央行加大了对汇率市场的干预力度,弱化了人民币单向升值的预期。这或将意味着国家试图通过人民币贬值预期给纺织行业松绑,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
国家收储稳步推进
在下游纺织企业疲弱需求下,国家对棉花市场的收储算是对市场的直接利好。本周收储不断推进,棉花现货价格小幅上涨。12月1日,计划收储的2.38万吨棉花全部成交,成交均价为12600元/吨,其中新疆棉成交量为16600吨,内地棉为7200吨占当日计划的30%。
截至本周一,新棉第二轮收储累计成交46.23万吨,加上第一轮成交22万吨,总量达到68.23万吨,占122万吨收储计划的55.9%。其中内地棉累计成交12.86万吨,新疆棉成交55.38万吨。
冯凯表示,国家收储对棉花市场稳定效应逐步体现,但是棉花市场供给压力仍然较大,下游消费仍然疲软。如果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完成,未来开始回调,对纺织企业将构成利好,棉市也有望回暖。
(张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