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好13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坚持立足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因此,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化肥产业的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氮肥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进入本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对尿素、硝铵等产品,尤其是尿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年以10%到15%的速度增长。2007年工业用尿素约700万吨,到2008年,由于四季度经济发展减缓,尿素的工业用量降至650万吨左右。所以,中国要满足工农业对氮肥的大量需求,不可能依赖国际社会,必须立足国内,发展自己的氮肥事业。预测未来三年内,国内氮肥保持6%左右的增速。
从我国氮肥工业的发展现状看,目前我国氮肥原料方面以煤、天然气并举,以煤为主。中国油、气资源缺乏,煤炭资源相对丰富,氮肥的原料中,煤炭占77.3%,天然气占20.2%左右。我国氮肥企业规模上为大中小并举。建国初期,以小型企业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有氮肥生产企业540多家,2007年合成氨产量超过18万吨的企业油73家,合成按产量占总产量的44.4%,平均单厂产量32.4万吨;尿素产量超过30万吨的企业57家,尿素产量占总产量的60.6%,平均单厂产量53.1万吨。其中,尿素产能达到百万吨级的集团公司有14家。可以说,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市场竞争的淘汰,加快了企业的整合和规模的扩大,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在企业布局上,靠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地并重。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企业靠近原料产地,主要集中在云贵川和新疆等地。以煤为原料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无烟煤产地山西和农业主产区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份。
此外,中国氮肥的发展从低浓度的碳铵起步。由于工业需求的拉动,氮肥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结构不断调整,高浓度尿素逐渐占据氮肥的主导地位。2005-2007年尿素产量累计增幅20%;碳铵产量累计降幅18%。2007年尿素占氮肥的64%,碳铵只占15.6%。
碳铵是中国自行开发的氮肥品种,与尿素相比,生产流程短、能耗低。虽然碳铵的含氮量只有17.2%,但其农化性能优良,等氮量价格低于尿素,用于水田、大棚或者深施是很好的速效肥料,仍受到农民的欢迎。近几年,尽管尿素发展很快,碳铵的份额在降低,但其总量下降不多。
根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全国合成氨产量4995.1万吨,氮肥产量3791万吨 ,其中尿素产量5100万吨。
氮肥进出口状况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1997年以前,中国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尿素,施尿素的净进口国。此后。随着国产尿素的快速发展,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允许适量出口。由于国产尿素可以满足国内需求,加上国际尿素价格远远高于国内,近几年,尿素进口量很少。中国出口的氮肥主要有尿素、氯化铵、硫酸铵,其中尿素量最大。2008年出口尿素535.96万吨,氯化铵出口43.88万吨,硫酸铵出口67.5万吨。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一定量的尿素出口,其中2007年出口量最大,达到526万吨。
目前,尿素出口应本着适量、可控的原则,每年出口量不超过500万吨,主要原因有四点。首先,尿素是重要的农资产品,与普通商品不同,中国发展尿素产业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考虑出口。其次,尿素是资源转化类产品,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中国作为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不适宜把这类产品作为出口主导产品来发展。近期,氮肥发展速度必然减缓,以消化多余的产能。此外,尿素作为常年生产、季节性使用的产品,要平衡淡旺季需求,有必要通过适量出口,用国际市场进行必要调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氮肥企业,很需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提高自身水平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