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白居易:独品鉴茶 堪誉神

刘诚龙

  茶经过许多炼狱般的经历,才能脱略形迹,而成为茶中神品,人呢,更需要起、伏、沉、浮……人得经过更多炼狱般的磨砺,才能脱胎换骨。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公元800年,老白春风得意马蹄疾,看尽长安花,功名虽没得第一,但年龄得了第一啊,十七位进士里,独他最年轻,年轻是仕途之宝,如此,叫老白如何不想去兼济天下?20年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都是立志为圣朝除弊政。

  长安米贵,白居尚易。以老白的才气,到长安谋一日三餐是容易的,但要去谋百姓万福,却只能“江州司马青衫湿”了。老白在唐帝国的那只茶壶里泡了一生,不是没起过没浮过,他当过长安京官,当过一方藩镇,可是呢,人生到底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白41岁才燕尔新婚,58岁生子阿崔。阿崔两岁暴亡,世事多么无常!

  35岁,老白当了个县尉,干的是“拜迎长官”与“鞭挞黎庶”的事情。升了一把,凳子未曾捂热,被贬为江州刺史,刚挨上刺史椅子,又被人到领导那里参了一本,说是“不宜治郡”,于是再贬“江州司马”。茶过几番煎炒,人有几番煎熬。

  在江州听人弹琵琶,在长安怅吟长恨歌,哪里有忠州采写乐府、在杭州与人喝禅茶的日子爽?老白与杭州是相看两不厌,唯有灵隐寺的。老白早年为避安史之乱,12岁背井离乡奔趋其叔叔篱下,来龙井问茶;50来岁,因觉伴君如伴虎,汴州不好玩,老白主动要求杭州玩去。“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虎跑泉泡龙井茶,真是爽,“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老白快知天命了,可是,还依然没喝出茶的深味来,他有独自一人喝茶的机会,却是领略不了一人独自品茶的心情。他暂时不想独善,想着的还是他那兼济天下的事情。

  那么好的茶,请谁来喝?在杭州的老白已初入茶道,他想的是高僧,老白命童仆去喊韬光禅师来持一碗,“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但韬光禅师并没有来。“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这一喝茶的公案,让老白顿悟了:赵州和尚所说的“喝茶去”,是得你去,而不是他来啊。老白于是常常去寺里喝茶去了:“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

  喝茶这事,“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从一人得神,到七八曰滥施,喝茶的路线是什么呢?从一到七八者,越喝境界越差,从七八到一,才接近真境界。老白的茶路与心路历程是同步的。他少年得志,英气勃发,特别爱喝酒,喝起茶来也是喜欢合群的,吆五喝六。那次湖州刺史举行了“茶山境会”,把老白当特邀嘉宾,老白却是有病不能往,遗憾得很,艳羡得紧:“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前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人到中年的老白,在杭州在苏州,常常呼朋引伴,“应须置两榻,一榻待公垂。”似乎一人喝茶喝不下去。好在友人都是知心人,都知道他爱一口茶,所以常常到哪里都给他寄茶来。四川刺史李宣给他寄了茶,老白喜之不尽,赶紧添汤加水,煎泡尝新:“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58岁,老白终于领略到了独品滋味。天子来呼去长安,老白不去了,他愿意去洛阳,从此终身不再起仕心,乐乎天命不再疑了。老白菩提顿悟:“兼济天下”是个黄粱虚梦,“独善其身”,才是人生真趣;喝茶呢,也是悟了,也由“群喝得味”转到“独品得道”上了。老白既不愿求快乐,也不再一味弄忧患,因为“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只有“无忧无乐者”,才能是“长短任生涯”。老白的日子是这样过了:读读书,喝喝茶,“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睡睡觉,喝喝茶,“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晒晒太阳,喝喝茶,“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吟吟诗,喝喝茶,“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有人来陪,喝出趣味来,没人来陪呢?茶也是要喝,哪怕只有独自一个。仕途蹭蹬,命途乖谬,生也罢,死也罢,老白都看淡如茶了,自此得吾心,投足无不安了,老白心中是“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了。

  《唐语林》中记载一事:有谓为卢尚书者,梅雨蒙蒙,上山寺去,浮洛河上,见前方一叶扁舟,有白衣老翁,桌摆船头,另有一僧,相对而坐,在那里煮壶品茗,物我两忘,昼夜两忘。那白衣者谁?“隐约白居易”。隐约两字用得传神,那是逸表仙姿!白居易果然通神了。


>>相关链接

从艺术角度辨识茶中趣味

  白居易酷爱茶,曾自称是个“别茶人”。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唐代文人当属白居易。从白诗中,我们看到茶在文人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转化的过程。

  白居易与许多唐代早、中期诗人一样,原是十分喜欢饮酒的。有人统计,白居易存诗2800首,涉及酒的900首;而以茶为主题的有8首,叙及茶事、茶趣的有50多首,二者共60多首。可见,白居易是爱酒不嫌茶。白居易为何好茶,有人说因朝廷曾下禁酒令,长安酒贵;有人说因中唐后贡茶兴起,白居易多染时尚。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作为一个大诗人,白居易从茶中体会的还不仅是物质功用,而是有艺术家特别的体味。白居易终生、终日与茶相伴,早饮茶、午饮茶、夜饮茶、酒后索茶,有时睡下还要索茶。他不仅爱饮茶,而且善别茶之好坏,朋友们称他为“别茶人”。从艺术角度说,白居易发现了茶的哪些妙趣呢?

  第一,以茶激发文思。卢仝曾说:“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这是浪漫主义的夸张。白居易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对茶激发诗兴的作用他说得更实在:“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这些是说茶助文思,茶助诗兴,以茶醒脑的。反过来,吟着诗,饮茶也更有味道。

  第二,以茶加强修养。白居易生逢乱世,但并不是一味地苦闷和呻吟,而常能既有忧愤,又有理智,这一点饮酒是不能解决的,而饮茶却能有助于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伤感、杂律四类。他的茶诗一是与闲适为友,二是与伤感相伴。白居易常以茶宣泄沉郁,正如卢仝所说,茶可浇开胸中的块垒。

  但白居易毕竟是个胸怀报国之心、关怀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他并不过分感伤于个人得失,在困难时有中国文人自磨自励、能屈能伸的毅力。茶是清醒头脑,自我修养,清清醒醒看世界的“清醒朋友”。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性情,于忧愤苦恼中寻求自拔之道,这是他爱茶的又一用意。所以,白居易不仅饮茶,而且亲自开辟茶园,亲自种茶。他在《草堂纪》中就记载,草堂边有“飞泉植茗”。在《香炉峰下新置草堂》也记载:“药圃茶园是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饮茶、植茶是为了回归自然情趣。

  第三,是为以茶交友。唐代名茶尚不易得,官员、文士常相互以茶为赠品或邀友人饮茶,表示友谊。白居易的妻舅杨慕巢、杨虞卿、杨汉公兄弟均曾从不同地区给白居易寄好茶。白居易得茶后常邀好友共同品饮,也常应友人之约去品茶。从他的诗中可看出,白居易的茶友很多,尤其与李绅交谊甚深。他在自己的草堂中“趁暖泥茶灶”,还说:“应须置两榻,一榻待公垂”,公垂即指李绅,看来偶然喝一杯还不过瘾,二人要对榻而居,长饮几日。白居易还常赴文人茶宴,如湖州茶山境会亭茶宴是庆祝贡焙完成的官方茶宴,太湖舟中茶宴则是文人湖中雅会。从白诗可看出,中唐以后,文人以茶叙友情已是寻常之举。  

  第四,以茶沟通儒、道、释,从中寻求哲理。白居易晚年好与释道交往,自称“香山居士”。居士是不出家的佛门信徒,白居易还曾受称为“八关斋”的戒律仪式。茶在我国历史上是沟通儒道佛各家的媒介,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净化思想,纯洁心灵。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唐以后三教合流的趋势。

  (李焕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