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板桥先生一生的茶缘,真是有讲不完的故事。雍正十三年,板桥先生到扬州春游,徜徉山水,漫渴思茶,来到一座土墙茅屋,进屋索茶,于是一线牵了他这个半老头与曼妙少女。临走,饶家少女给他留了个纸条:“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喝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板桥先生当然有闲,尤其有情,所以,三几年后,考取了进士功名,来与五娘相约你煮泉来我喝茶,那日子是相当罗曼蒂克:“为折桃花屋角枝,红裙飘拂绿杨丝。无端又坐青莎上,远远张机捕雀子。”如花美眷,烂漫天真。“为折桃花屋角枝,红裙飘惹绿杨丝。无端又坐青莎上,远远张机捕雀儿。”情意绵绵,一片香艳。茶给予他的一段姻缘,让人羡慕死了。
板桥先生有一老友,这老友也是诗当茶画当饼,书法当肴的,此时新鳏,板桥先生喜得很,连忙回家,诡谓其女曰:“明日携汝佳游处,当不负也。”有个地方有好茶喝,你去吗?当然去。一去了,慢喝茶,闲作画。既然“喝了他家的茶”,天色晚了,板桥先生说:“我回去了,你就到这里吧,这是你的家。”“此汝家也,其安之。”什么彩礼,什么媒妁之言,茶喝了,就可以了,其他都免了,而“所谓问名纳采诸缛礼,概无有焉。”
板桥先生贪一杯苦茶,爱一口狗肉。“贩夫牧竖,有烹狗肉以进者,辄作小幅以报之。富商大贾,虽饵以千金,不顾也。”一日,板桥先生到得竹林,狗肉香与苦茶香,香满山林。板桥先生以鼻子导脚,奔趋而来,问煮肉老头:“天下美味,我可尝一脔?”老头说,当然可以。两人边啖狗肉边喝茶,板桥先生问,贵舍这墙四面皆素,当有书画挂之增色。板桥不识老头,老头却识得板桥先生,老头偏说:“闻此间郑板桥虽颇有名,然老夫未尝见其字画,不知其果佳否?”板桥先生英雄自报姓名,当场作画,免费全送。
板桥先生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有何处参悟不透?他在兴化县里当县长,那般公务,闭着眼睛也能够处理得井井有条:“卧而可埋之。”他明白,为官佳处最是人生清白,若要其污染这一清白,他是连乌纱都扔的:“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兄起扫黄叶,弟起烹秋茶……器物非金玉,品洁自生华。”他真的把乌纱帽弄丢了。板桥先生长山东潍县,到省城济南,诸吏会聚,本是歌功颂德绝佳良机,他却当面做诗骂领导是贪官:“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你这贪官吃人民吃得咸啊!这话痛快!可是,痛快,是痛后之快啊。板桥先生只能回家卖红薯去了,只能回家喝粗叶子茶去了。痛而快的当官感觉与苦后香的喝茶感觉何其相似!
想要过钟鸣鼎食的生活是难的,想要过竹伴茶烹的生活也是难的,而由钟鸣鼎食转为竹伴茶烹更感怡然,更是难上加难。这与“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是同一味焉。
“曲曲溶溶漾漾来,穿沙隐竹破莓苔。此间清味谁分得?只合高人入茗杯。”茶是清澈的,清澈可见底,可是,谁分得?酒是明白的,酒有度数标明着呐,12度,48度,60度,多么清晰,茶呢?苦度多少?香度多少?清度多少?呵呵,是一笔糊涂账!茶已是浑然一体,达到浑真境地。度数不糊涂的酒喝着喝着,人糊涂;度数糊涂的茶,喝着喝着,人不糊涂!顿令超象外,爽豁有天真。
人只知道板桥先生难得糊涂,不知道这话后面紧接着的是一句: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糊涂难在哪里?难在放一着,退一步,为着心安!茶有别名是心安草,喝茶喝不到天人浑然天真之境,喝不到真气真意真趣的心安之境,那是白喝了,算得上是个不懂味的人。
—— 相关资料:郑板桥与茶联 ——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这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官清廉刚正,对老百姓情真性挚。他在山东潍县署中画的《墨竹图》题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然目睹官场的污浊,他深深地感到“老作风尘俗吏,总折腰为米,竟何曾小补民生国计。”他向往的是“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幽窗字学颜。”(《赠博也上人》)那样一种清淡自然的生活。在《题画》中说:“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翰墨、香茗和友情,才是最令他欢乐和陶醉的。
他在一则题画《靳秋田索画》中说:“忽等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径竹,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翠竹、苦茗、良朋,人生常能得此足矣。
他也为茶馆写过不少楹联。有一联是述说名士、高僧品茶鉴水的: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郑板桥曾自我表白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所以他的诗句联语常爱用方言俚语,使“小儿顺口好读”。他在家乡写过不少这样的对联,其中一幅是:“白菜青盐米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把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写得生动亲切富有情趣,这却又正是他的生活和人生观的写照。
(阮浩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