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无疑将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金融业的风险也在日益积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能否在这场经济寒冬中经受住考验,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可能对我国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那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化危为机,走出发展的冬天呢?
实施积极的信贷政策
一是用足信贷计划。在备足“粮草”的前提下,要加强对信贷资金投放的监测,让资金流向真正有强烈需求的地方,让普通的客户都能够享受到信贷支持。现在有些金融机构,为了完成放贷指标,贷款进一步向大客户集中,向城区集中,向有政府背景的项目集中,结果导致了信贷资源的扭曲配置,这是不可取的。我们现在不缺资金,不缺存贷比例,也不缺信贷政策,我们现在缺的是如何有效落实政策,让自己手中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二是调低贷款利率。在保本微利的基础上,主动将贷款执行利率降下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惠的金融服务。同时提供“一揽子”综合授信服务,使客户的资金使用成本实实在在地降下来。
虽然国家多次实行了非对称降息,但我们的盈利能力仍然很强。我们现在缺的不是利润,而是客户的忠诚度和社会的美誉度。现在是我们回馈社会的时候了,在指导客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我们有必要把贷款执行利率有选择地大幅度地降下来。特别是对那些需要扶持并能够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业、产业的客户,那些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产业的客户,那些需要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等。
三是保证资金周转。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必要时允许困难客户实行贷款展期或封闭运行。特别是对那些有客户、有订单、有发展前景而暂时困难的企业,要主动扶一把。熬过去了,他们就会活下来,甚至受过严冬的考验,可能活得更好。否则,他们就会在春天的第一缕阳光来临前冻死。在“过冬”的特殊时刻,救别人也是救自己,抱团取暖或许更有效。我们现在不缺流动性,也不缺信贷资金的周转次数,缺的是对客户资金来源的合法、合理性的跟踪,对客户资金运转有效性的监督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
启动乡村计划
一是沉下去,摸透民情。当我们沉浸在高科技带来的便捷服务时,我们事实上也失去了很多。汽车代替了自行车,速度加快了,可交流的时间也缩短了;电脑普及了,信息搜寻方便了,可服务双方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却少了。老农金的“挎包银行”精神不见了,民情也不清了。
所以我们必须沉下去,既要身入,又要心入。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思考下去,带着感情下去。一个一个村(居)走下去,一个一个企业跑进去,一户一户农民问过去。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他们的需求,记录他们的档案。最好每个信贷员都随身携带一本民情日记,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全部记录下来。心拉近了,情况明了,方法对了,潜在的需求就会被有效激活,农村金融服务的盲点就会越来越少。
二是静下心,看透自己。冬天虽然寒冷,但可以为我们提供反思自我的时间。我们的优势、劣势都很明显,扬长避短是明智之举。我们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天花板”,即:我们以“小”起家,以“小”立行,但小额贷款全面铺开后,现有的信贷管理模式将无法满足。我们能否牵手保险公司以贷记卡形式发放10万元以下的免担保贷款?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同时,绩效考核如何有效实施?如何实现法人治理从形似向神似转变?
三是定下心,做透市场。农村信用社根在农村,发展在农村,优势在农村。只有深耕农村市场,安心做透农村市场,才能稳固农村这一革命根据地。我们要配合国家启动的新一轮土地改革,推出土地流转经营抵押贷款,引导农户小块土地向产业大户集中,促进土地流转正常化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配合农村就业工程建设,推出大学生创业贷款,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消灭隐性失业,为社会减压;要配合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推出农民房屋抵押贷款,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摸准风险的脉搏
风险控制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越是大干快上的时候,越要重视风险控制的作用,越要抓紧完善风控体系。曾一度被视为投行标杆的雷曼兄弟,就这样轰然倒下。当人们在欢呼业绩的快速增长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风险的累积,甚至主动放松风控的约束。
而魔鬼一旦跳出了渔瓶,就会随风长大,此时想控制它谈何容易?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我们事实上很脆弱,在国家信用的特殊保护下,我们才会活得有滋有味。我们既承受不了大的挫折,也禁受不起大的诱惑,因为我们的风控能力实在太落后、太低级,至今没有一个像样的可以度量的风控模型和风控评价标准。为安全计,风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