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政策与市场互动 激活农村土地流转

□ 王俊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民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构想,为推动农业转型、农村土地增值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拉开了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笔者认为必须同时发挥好政策和市场两种调控手段的作用,才能推进土地流转稳定、健康发展。

  构建多层保障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面大、牵涉的利益主体多。要把土地快速、稳定、有序地汇集起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规模农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建立多层保障机制,处理好多方利益关系,才能以良好的外部环境激活土地流转活力,最大限度地使土地经营权得到快速汇集。

  (一)政府主导,多层协作,统筹管理土地科学流转。一是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尽快建立管理和服务于土地流转的专职行政机构,形成市、县、乡三位一体的土地流转组织管理体系,不断强化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服务;二是要加强土地流转立法和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明确土地出让人和受让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各项权能,明晰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土地流转管理和纠纷处理等问题,增加出让人和受让人对土地流转的信心,稳定农民对土地出让收益和制度保障预期;三是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仲裁机构。对现有法律法规中存在的保护基本农田与促进土地流转相互矛盾的情况进行鉴别和处置,为流转双方提供民事仲裁、公证、法律咨询与援助等,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合法化和规范化。

  (二)完善中介,增强服务,畅通土地流转渠道。要想畅通土地流转渠道,必须建立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确保土地流转的效率和速度。一是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息资源系统。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促成农户之间、农户与农业产业化企业之间的土地流转和信息沟通;二是建立土地流转的价值评估机构,对流转土地进行价值重估,对用地项目进行前景效益分析,保证土地流转价格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和合理性;三是建立土地流转项目策划机构。将符合当地经济特点的产业化项目与流转用地进行对接,提出项目可行性分析和经营策略,切实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

  (三)构建失地保障机制,实现土地经营权稳定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涉及诸多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担心和反复,从而影响土地经营权的稳定流转。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续保障问题,才能不断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市场要素作用。

  让市场选择规模经营

  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受市场要素配置的影响进行有序流动和转移。而农业规模化扩张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也必将与土地要素流转互相影响,通过优化组合和双向选择,最终达到合理匹配的效果。

  (一)实施土地差级管理,助推土地优选市场。土地因其所处地域经济条件、土壤、平整程度、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其在流转过程中还可能产生附加值。在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价值体现和自身条件的运用,力求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要本着“宁缺勿滥、量地使用”的原则,将土地价值评估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重要环节来抓,真正建立起价值不同的土地差级管理机制。让土地流转价格来调节土地的利用结构,不同等级的土地资源与规模化农业项目实现双向选择。

  (二)搭建项目对接平台,实现市场土地互动。建立以省、市、县三级政府为主导的多层农企对话机制,把本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现状、优势土地资源分布、流转土地价格差级分布、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土地流转意向、拟匹配的农业项目等内容进行统筹展示,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选择土地,也让土地选择规模化农业项目,真正实现市场与土地的良性互动和充分融合。

  (三)推行土地经营权投资,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当前土地流转机制尚未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上,将流转土地作为区域长期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可以尝试将某些特定行政区域内的流转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并作为投资工具来运用。通过长期运作,借鉴经验、培养典型、推广应用,用全新的农业产业化思维带动区域规模化农业发展,实现与国际先进农业生产理念的接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