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和煦,茶叶飘香。4月28日-30日,中国茶都-信阳第十七届茶文化节暨第二届全国名优茶博览会在河南信阳羊山新区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思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赵显人,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信阳市委书记王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梁朝清等出席开幕式。
信阳是河南的南大门,古谓之弋阳,北接大别山,南连楚地,东接安徽,西控淮水,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凭借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茶品牌优势,自1992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16届茶文化节。今年五一前夕,信阳人又满怀喜悦迎来了第十七届茶文化节,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共谋发展。一片小小的毛尖,酿造了一个节会品牌,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成就了茶乡富民的梦想。
本次节会是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节会期间,精心组织了全国名优茶博览交易会、全国名优绿茶评比、全国公路自行车环浉河大奖赛和“同乐五洲”大型文艺晚会等活动,并发布了一批高质量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每年一节的茶文化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多彩。孔玉芳副省长认为,茶文化节的连续举办,把信阳带入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有力地促进了信阳经济社会的发展。
信阳农林牧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水稻、油菜、板栗、银杏、茶叶年产量均居河南省之首,特别是信阳毛尖饮誉海内外,屡获国内、国际金奖。信阳种茶历史悠久,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价,“淮南,以光州上(今信阳一带)……”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惊叹“淮南茶信阳第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加上经过千年演变而形成的独特采制工艺,孕育出了名门之秀--信阳毛尖,它以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馥郁持久,成为信阳的“金名片”。
近年来,围绕放大茶叶资源优势,信阳大力发展茶产业。2008年全市茶园面积已经达到120万亩,可开采面积75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200万公斤,产值超过20亿元;茶农人均增收105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4%;“龙潭牌”信阳毛尖获国家质量金奖;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组织30多个,涌现出五云、文新、九华山、新林等一批茶产业龙头企业,有三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茶企行列。最近, 信阳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这对进一步提升信阳毛尖品质,打造信阳毛尖品牌,推动信阳毛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节会期间,与会者参观了全国名优茶博览交易会。各种名优茶、茶叶制品、茶具、茶包装、茶加工和贮藏设备,以及制茶新技术、新工艺等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些国内和本地有实力的茶叶包装设计企业参展,展示了健康、环保、可再生的茶叶包装物,小包装和保鲜创新技术得到推广。部分代表和媒体记者出席了河南信阳五云茶叶集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观了该集团生产信阳毛尖秉承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及茶叶生产包装流水线,考察了浉河港乡有机茶园基地、文新茶叶有限公司和平桥区马氏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