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士”是茶馆里最为活跃的人物,就像饭馆酒店里的“堂倌”一样,是服务顾客、沟通内外、迎来送往的重要角色,缺少了他们,整个茶馆就失去了生气,文化色彩也暗淡了许多。
“博士”一词,起源于战国时秦国的官职名,到了汉代为太常寺属官,掌管图书、文献。因其博学,常作朝廷施政时的顾问。博士作为官职名,一直延续到明清。“茶博士”名字的出现,最早见于唐代封演的《封士见闻录》。该书曾记: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到了临淮,听说常伯熊精于茶事,就派人去请他。常伯熊着黄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诵茶名,区别指点,有板有眼,使得在座的人刮目相看。茶熟,李季卿啜饮两杯,对其赞不绝口。后至江外,闻陆羽亦能茶,又请羽。陆羽“身着野服”,带茶具而入,制茶亦如常伯熊一样,李公心下不悦。待表演后,“令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这段记述,虽含有达官李季卿对茶圣陆羽以衣帽取人的蔑视之意,但就此“茶博士”一词已成了对制茶技艺专精之人的正式称谓,以至后来演变成对茶馆茶店伙计的雅称(后也称煎茶师等)。
经五代至宋,我国的茶馆业蓬勃发展,当时的京城汴梁(开封)以至南宋时的临安(杭州),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茶坊茶肆,甚至乡村集镇也都有茶肆。如《水浒传》第三十三回中写道:“那清风镇上也有几处勾栏茶房酒肆。”特别是在其十八回中,宋江要喝茶,便叫:“茶博士,将两杯茶来!”宋代茶馆的经营机制比较完善,大多实行雇工制,因此,茶馆主人就着意招收煎茶技艺专精的伙计,以便提高茶馆的经营效益。如宋话本中的茶博士郭铁生,便是一例。
对于茶博士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称谓。如四川对掺茶续水者称“幺师”,也称“掺茶师”。他们的掺茶技艺,可谓是高超神妙,精彩绝伦,已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相信到成都喝过盖碗茶的朋友,对他们出神入化的表演,一定有极其深刻的记忆。旧时的茶博士,他们“从早忙到晚,两腿都跑断,这边高声喊,那边把茶添,忙得团团转,挣不到斗米钱”,对他们艰辛劳动的情景,也让我们为之同情。
茶馆业发展到今天,能在茶馆中再听到叫“茶博士”的声音的,已是为数不多了。当然,旧时另称茶博士为“茶役”、“茶头”、“堂倌”、“幺师”等的,也已淡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服务员”抑或“茶艺师”“茶艺小姐”。因为现代茶馆的功能日益多样化了,在茶馆服务的人员,分工也更细化。例如,要喝四川成都的盖碗茶,茶艺师的绝活表演,那是少不了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的,如果到茶馆想舒缓一下精神,放松一下心灵,想欣赏一下具有文化品味的茶艺表演,那么,钟天地之灵秀的女姓,她们娴静、柔美、举止从容而又声若琴韵的工夫,则更能起到对茶客陶冶性情感受茶道茶文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