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肉价“过山车”将走向何方?

□ 郭未名

  最近,已经改名为“甲型H1N1”的流感病毒搅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尽管国内外专家已经表明这种流感病毒不会通过食物传播,人们食用熟猪肉不会感染病毒,但是生猪养殖户依旧担心市民会因为恐慌而不买猪肉,导致自己的生猪价格越卖越贱。

  今年的肉价可以用“跳水”来形容。北京新发地市场提供的数据显示,白条猪的批发价格跌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每公斤仅11.5元左右,该价格相比今年年初下跌30%多,相比去年同期下跌40%多。

  另据媒体报道,目前不仅是北京,全国范围内,无论是毛猪收购价、猪肉批发价,还是零售价均出现了下跌。

  看着眼下不断下跌的肉价,回想着去年上半年一路高涨的行情,养殖户不禁哀叹,又一轮肉价“过山车”来了。

  近些年来,猪肉价格呈现忽高忽低周期性大起大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好像已经步入一个难以摆脱的“魔圈”,在这个“魔圈”中损失最惨重的就是生猪养殖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猪肉价格反复呈现“过山车”似的起伏?针对今年再次出现的肉价下跌,有人给出了几点原因。

  一是生猪存栏大量增加。去年养猪政府给补助了,猪上保险了,养殖户放心了,补栏量也跟上去了。在国家给予养猪户优厚扶植政策的影响下,各地养殖户补栏积极,使今年生猪存栏大量增加,导致毛猪收购价下降;二是蓝耳病减少了。养猪防病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由于2008年养殖户对猪的防疫到位,仔猪成活率高;三是消费减少。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全国乃至北京的务工人员减少,购买力有所下降,导致猪肉价格持续走低。 

  由此看来,供大于求是造成生猪收购价一跌再跌的主要原因。

  有人认为,肉价之所以经常坐“过山车”,原因在于“散养”。中国是养猪大国,但规模化养殖水平很低,多以农户散养为主。2007年全国规模化养殖比重为48.4%。个体户的养殖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猪肉价格高时就扩大规模,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又停养,甚至宰杀母猪。而规模化养殖比较稳定,相对来说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小。

  为提高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国家近些年也下了大力气。2008年,中央安排了28亿元资金,支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的实施,推进了生猪养殖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据来自农业部的消息,2008年全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预计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首次超过散养比重。

  然而,受地域特点和养殖习惯等条件限制,中国长期以来散养生猪的习惯,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另外,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业提高了生产水平,但可能会直接影响肉产品的口感,还导致养殖环境的恶化等问题。规模化养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灵药”,也要适度控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使肉价不再坐“过山车”,一方面鼓励通过建办生猪养殖合作社、规模化养猪场和养殖小区等方式,来适度扩大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承担起行业总体规划、布局和总量控制、市场引导的职责,从全局、整体上把握生猪养殖的行业规模。因为农民养殖户作为弱势的市场主体,把他们完全推向市场的结局就是容易被市场所吞没。即便是对于相当一部分组织起来的农民来说,缺乏政府的宏观规划和引导也难以完全避免盲目性。再一方面,也是当务之急,就是国家有关部门要适时启动相应的市场调控机制和措施,包括发布生猪市场预警信息、适当增加中央和地方冻肉储备、鼓励大型猪肉加工企业增加商业储备、加强进出口调节等。通过这些综合调控措施,推动猪肉市场的平稳过渡,实现农副产品市场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中央助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