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 山东省莒南县坊前镇供销合作社主任 韩庆山
整 理:本报记者 王 琥
1976年我16岁,参加工作就来供销合作社了,1992年我调到坊前镇供销合作社,1994年被提为坊前镇供销合作主任。主任的椅子真是还没坐热,一件几乎把坊前镇供销合作社搞垮的事情就来了。
那年的10月份,山东省省级公路岚济路要拓宽,原来的公路是10米宽,拓宽后要达到60米。坊前镇供销合作社所有的门市部和其他房屋当时都在岚济路两侧,公路一拓宽,坊前镇供销合作社一共234间房子都拆掉了。我们粗略算了一下,当时损失土地32亩,价值近200万元。
那时整个大环境都是公路拓宽没有拆迁费用,属无偿征用土地,因此看到这个情景,镇上的人都说坊前镇供销合作社真是完了。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房子被推倒后一片空地的样子,心里真是难受。当时没有办公营业的地方,我们就只能先用塑料薄膜在空地上搭了棚子临时充当;没有柜台,我们就只好把纸箱摞起来,上面架上木板继续营业。库房也都没了,生活日用品、农资商品等都暂时堆放在一个院子里。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供销合作社在岗的61名职工和43名离退休人员等着要吃饭,农行243万元和信用社42万元的贷款还要还,当时真是太难了。
我这个人农民出身,平时不喝酒不好玩,唯一爱好就是烟和茶。那段日子里,更是抽了不少烟喝了不少茶,整日整夜地想出路。虽然困难很大,但我当时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供销合作社连续两次召开职工会议,同时我和社里其他负责人也到职工家去座谈,大家一起分析形势,鼓励大家发扬供销合作社的“扁担精神”,号召大家再苦再难也要重建好家园。虽然确实有部分职工那时对坊前镇供销合作社前途不看好,但老职工们对供销合作社还是非常有感情的,通过我们做大量的工作,大家恢复并且坚定了信心。
没有营业店面,一切都是空的。所以我们首先想着就是赶紧把房子重新盖起来。我们当时用个人集一点、社会上赊一点、其他地方先欠一点的办法一共筹集了20多万元的盖房子钱。1995年刚过正月十五,我们就干起来了。利用之前拆迁剩下的废料,当年5月份就在拓宽公路两侧盖好了57间新的店面房,一部分职工正常工作了。1995年我们又想办法筹资了40万元,对原来的饭店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在当年8月份开始营业。1997年,又投资40万元盖了18间门面店,当把这些店面交给最后一批下岗的供销合作社职工时,我憋在心里三年的那口气终于吁了出来。
现在坊前镇上接近80%的生活日用品和农资都由我们供销合作社供应,我们现在还有自己的饭店、旅馆、茶叶厂、面粉厂、花生加工厂,其中花生加工厂就有9家。这么多年在供销合作社工作,我觉得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供销合作社只要是为农民着想,为农民办事,就一定会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