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小连锁大网络助力农民致富


  据新华网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供销合作社永远是农民的贴心人。农民买东西难,我们就把超市开到他们家门口;农民卖东西难,我们就把收购队伍发展到各乡、各村;农民缺技术、资金,致富困难,我们就积极领办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农民搞生产实力不够,我们就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为农民解决发展困境。”4月21日,河南省南阳市供销合作社主任道出心里话。

  从2003年开始,南阳市供销合作社就把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新型网络。根据南阳市供销合作社的实际,从农村和农民的需要出发,南阳市供销合作社提出了网络建设的新目标,即:建设“一县三中心(日用工业品配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烟花爆竹配送中心),一乡两超市(日用工业品超市、农资超市),一村三店(日用工业品农家店、农资农家店、农副产品收购店)”。在建设标准上,要求县级超市营业面积要达2000平米以上,乡级超市达1000平米以上,村级农家店达60平米以上。在资金筹措上,采取逐年积累投入、招商引资、系统内外个人入股、加盟店投资改造、争取国家政策扶持资金等办法,对原有网点和“双代点”进行改造,使新型网点遍布城乡,发展壮大了供销合作社的实力和根基。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先后投资2.6亿元,改造网点8300多个,覆盖了全市90%的行政村,建成大型市级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2个,县级区域性配送中心29个,基本实现了市、县有配送中心,乡有日用品和农资超市,村有日用品、农资超市和农产品收购店的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据了解,南阳市供销合作社一方面强力推进网络建设,把超市办到农民的家门口,解决农民买难;另一方面从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出发,全面搞活网络的“双向流通”,解决农民卖难,让农民有钱消费。全市供销合作社已有500多个“新合作”超市开设有农产品购销业务,在把工业品送下乡进农村的同时,把农产品通过经营网点收上来卖出去。同时,通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产品龙头企业,与“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紧密对接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之路。目前,全市共发展专业合作社380多个,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带动农户10.6万户,年助农增收2.5亿元。

  唐河县栀子专业合作社带动4个乡镇6000多户农民从事栀子种植,面积达12万亩,每亩增收2000多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栀子种植基地;方城县供销合作社引资6500万元兴建的河南胖哥健民食品有限公司,依托蔬菜专业合作社,年加工蔬菜2万吨以上,引导农民种植蔬菜3.8万亩,每亩增收3000元左右,成为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的试验基地……同样的数据在张兴珍心里还有很多,每当提及这些,他的脸上总是充满着骄傲的笑容。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南阳市供销合作社还把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商品配送体系作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的重点,突出资产股权、商品配送“两个纽带”,采取独资、控股、参股、联合等形式,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商品配送体系。他们选择了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上联厂家,下联网点,上接城市,下伸农村,优化商品资源配置,以市县配送中心为龙头,以乡镇超市为骨干,以村级网点为基础,逐级配送商品,形成上下贯通、物流顺畅的现代流通网络。2008年,南阳市供销合作社实现购销总额126亿元,实现连锁经营销售额50多亿元。 

  据悉,以“南阳新合作商贸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日用品连锁经营网络,商品配送比例达60%以上,占农村市场份额的40%左右;以“惠农达”农资集团为龙头的市县乡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年销售化肥120万吨、农药近万吨,农资供应量占全市的70%以上;以红棉集团为龙头的棉花经营网络,年购销棉花13万吨,占区域经营量的80%以上;以市广发废旧物资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网络,年经营废钢铁7万吨,占区域市场份额的90%以上;以市广乐烟花爆竹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烟花爆竹经营网络,年配送商品额1亿元左右,占市场份额的90%。龙头带动能力的提高,使网络的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 

  南阳市供销合作社通过大力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发展商品连锁配送经营,多年来不仅没有发生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和坑农害农事件,切实保障了农民的消费安全,而且年让利农民5000多万元,使农村的购物环境和消费方式得到了明显改善,让农民享受到了像城市居民一样方便快捷的现代流通服务。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和产品卖难问题,让农民增收有了依托、致富有了靠山,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赞誉。完善的农村网络体系,使南阳市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已成为当地农村商品流通的主导力量,成为党委、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   (董 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