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有很多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当地金融机构的分布也十分广泛。然而,由于涉农企业的产业背景,弱盈利能力和农业高风险的特点常使此类企业处于资金匮乏却又借贷无门的尴尬境地。在此背景下,立志做银企桥梁的浙江省温州市农信担保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截至2008年底,该公司已累计为60多户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贷款担保363笔,担保金额23550万元,使受保企业和农户累计实现产值50多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温州地区“三农”经济的发展。
五凤洋淀粉厂是一个拥有二十余年历史的老厂子,以传统方式加工产品,生产工艺较落后,发展速度缓慢。但是其原料来自当地的粮食品种番薯,在当地带动的农户很多,市场前景很好。2003年2月,该厂自筹资金100万元引进了台湾脉冲气流淀粉干燥生产线,利润还没看着,流动资金先出现了困难。按照当时的条件,该淀粉厂是不可能获得贷款的。温州市农信担保公司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淀粉厂接触,经过严格的调查和审核后,为其获得200万元的贷款提供了有效担保。
农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有效地完成了银行与农企之间的沟通,使银行、担保机构和农企处于协作互动的状态,从而起到拓宽银行融资渠道、缓解农企融资难题、促进担保机构发展、形成三方共赢的作用。用农信担保人的话说,“充分利用供销社网络齐全、基层情况熟悉等优势,紧紧围绕为农服务的宗旨,以信用担保服务为抓手,全面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最终获得农民赞赏、社会肯定的良好社会效果”。
通常情况下,农信担保公司与银行一起对拟贷企业进行分析,共同严格审批,在达成共识之后,公司为其担保,银行继而放款。按照相关规定,风险的88%由担保公司承担,这大大减轻了银行放贷的风险压力,使银行愿意也乐于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贷款,真正发挥了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与此同时,正规的担保贷款还消除了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因相互担保而产生的风险在生产企业间转移的病垢,避免了一家企业破产连累到多家企业遭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和整个农业生产的连贯。从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国家连续实施紧缩性金融政策,温州当地商业银行月利率上浮至1%左右、民间借贷月利率浮动1.5%-3%。但是农信担保的合作银行仍可以按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为担保企业贷款,农信担保公司也保持以月担保贷款额的1%。收取手续费,实现两项合计继续低于同期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的目标。仅此一项,农信担保已向农企让利200多万元。
后记:目前,温州市农信担保公司的发展面临着担保规模小、担保面窄、缺乏专业担保人才等问题,但是依然可以预见到,在未来农村金融体系的框架中,稳健便捷的资金流通是离不开农信担保公司。它不是内生的“毛细血管”也不是外来的金融巨头,而是真正意义上具有商业视野、出身“三农”的农金机构,它的成长将会与银企形成合力,为“三农”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金融平台。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温州农信担保公司已经建立起“风险准备金+分级代偿”的风险防范制度。公司税前提取风险准备金,财政资金投入的收益全部留存公司转为风险准备金,公司的运作收益按规定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与合作银行商定出现代偿后双方分担的责任比例,一旦损账,按原先确定的赔偿比例分摊。有了这样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担保公司的盈利点会很大程度上从手续费上转移出来,进而强化了其服务“三农”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