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5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思考

□ 吴加军 王今蜂 王大鹏

  美国知名学者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业存在大量不良资产”。而当今金融危机重压之下,企业资金链断裂又会导致新的不良资产迅猛增加,金融危机与不良资产交互影响,如“滚雪球”般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种宏观经济形势下,着力做好不良资产处置这篇文章,稳步化解信贷资产风险就理所当然成为农信社当前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们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曾做了诸如施行不良资产集中管理、推广专业化清收等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面临当前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不良资产工作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清收手段陈旧,与新型业务发展要求不匹配。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新发生逾期贷款有增无减,不良资产清收中新的矛盾与问题不断显现,过去陈旧的清收方式有些已与当前经济形势脱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部分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仅限于传统的上门清收、责任清收、诉讼清收等,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单一、节奏缓慢,自身大量的不良资产无法短时间内消化吸收,较难满足当前复杂金融形势下需高效快节奏处置不良资产的新要求。

  受金融危机影响形成的企业类不良贷款执行难。金融危机影响下部分纺织、钢铁等企业因资金链条断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此时若信用社为急于维护债权,盲目予以起诉,虽然法律程序上能胜诉,但因企业暂无有效可执行资产,往往会造成“赢官司输钱”、“银企关系恶化”等不良后果。

  针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加剧,银监会已明确表示要增强监管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牢牢把住风险底线,坚决防止今年不良贷款大幅度快速反弹。此外,农信社本身也应积极采取措施,主要从存量不良资产的处置和新增贷款风险的防范入手,把好贷款准入关口,收紧贷款发放门槛。笔者认为,针对以上涉及的几类问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以“金融创新”克服不良资产清收手段陈旧的问题。针对金融危机对信贷资产业务的不利影响,农信社应稳中出击,积极探索与市场有效结合的不良资产推介、拍卖的新路子,大力组织实施不良贷款代理清收、债权转让、内部招标清收模式,使不良资产处置由传统清收手段向综合性的市场化运作转变,由单纯的清收盘活向营销方式转变,进而化危机为机遇,有效解决陈旧清收模式与当代时代需求不匹配的矛盾。金融危机以来,农信社应紧紧围绕有效降低处置风险这一关键点,采取市场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须与买受人签订打包转让协议,明确规定不经农信社同意竞买人不得将债权包转卖他人,从而有效化解转让后债权包流入社会外界引发的各种风险。

  二、以“区别对待”解决贷款执行难问题。农信社应将起诉的对象重点定位于有偿还能力且屡次催收仍拒不归还者。对受经济危机影响,企业经济状况很差确实无力执行的,我们不应勉强起诉,可以采取追踪调查的方式,及时捕捉其生产、销售信息,一旦时机成熟,再予以催收或起诉。此外,针对平时诚实经营、信用程度良好的企业,农信社可以主动给予信息、技术、甚至资金援助,雪中送炭,尽快帮助他们改善经济状况度过难关,此举不仅可以激活现有的不良贷款,而且能够及时挽救企业,起到助推当地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一举两得,达到“银企双赢”之功效。

  三、以“严控流程”防范新增不良贷款风险。为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前清后增”,农信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审查中心,将贷款审查职能从信贷部门中彻底分离,独立履责。贷审中心要把好贷款准入关口,实现贷款审查的精细管理,充分发挥独立履行审查职能的重要作用,有效防控新增贷款风险。同时农信社应建立风险监测机构,将风险防范于事前控制,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加强行业及其信贷跟踪分析,准确把握贷款投放行业的前景、市场空间及市场容量,化解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更加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农信社应紧紧围绕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转换处置观念,抓好风险防范与业务发展、新增质量和存量效益、传统手段与模式创新等几个关系,努力走出一条信贷风险可控、业务平稳运行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