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金融工作的指南和出发点,在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实践中,合作金融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形成和谐、协调、可持续的运行态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做好“四个结合”。
一、应该与履行服务“三农”的宗旨结合起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准确定位自身的位置,履行自身的职责,发挥自身的作用,既要重视自身持续和快速发展,又要兼顾社会责任,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承担起“保增长、扩内需”的使命,与农村经济比翼齐飞。在实践活动中,一要支持普惠型农业,对农户发展粮、棉、油、蔬菜和林果生产,畜禽饲养和特种水产养殖等提供到位的金融服务;二要支持结构型农业,为涉及粮油生产、畜禽收购、禽蛋加工、水稻制种、棉花收购等的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三要支持规模型农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效农业、经纪人等予以积极的支持;四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在金融危机的经济环境下,面对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理解企业、帮助企业、扶持企业,为企业雪中送炭。
二、应该与切实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矛盾不断显现,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不强,外部约束的力度不够,机制的作用力不足、员工整体素质还不高,道德风险的隐患较大,服务、技术等方面还比较缺乏。因此,一方面要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检查对照工作有没有真正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有没有真正落实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剖析在思想、能力、管理、风险、服务和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转变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应该与业务经营中把控金融风险结合起来。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科学发展,才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就农村合作银行发展而言,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业务经营与风险管控的统一,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作为市场经济独立的金融主体,必须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尤其是以信贷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一方面要提高抗风险能力,立足持续健康发展,重视资金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指标的管理;另一方面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围绕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管控,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贷前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贷时建立贷款的避险、分险、保险机制,贷后建立监险、降险机制,提高信贷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时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对影响贷款安全的主要风险信号进行前瞻性判断,进行风险预警提示,及时落实防范和控制风险补救性措施。
四、应该与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创新结合起来。加快机制转换步伐,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营造“人人思创新,事事讲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加大经营机制创新力度,进一步促使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并形成推进业务经营发展的持久动力:一方面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真正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多能少”的机制,建立以“干部竞聘上岗、员工双向选择、报酬按劳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用工和工资制度, 全面推行考核录用、竞聘上岗、重要岗位轮换和末位淘汰制度;另一方面要创新金融产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推出简单便捷、符合农村经济、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