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看过一部台湾的电视连续剧,是以一座高山茶园为背景,讲述几个茶农的情感生活。不过,这些茶农和我想象中的农民形象是两个概念,他们白天在茶园里工作,晚上就开着漂亮的小摩托车去约会,品赏茶道,把玩陶艺。这种悠闲而时尚的生活,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茶山在我那时的心里,就像是一个意味深远的符号,不时地闪现于我的脑海中。
五一假期,我随一位做茶叶生意的朋友来到了云南的产茶区,一想到少年时代的梦想就要马上得圆,心就像是放飞了的鸟儿,半刻也按捺不住。好不容易等到了一个好天气,我们顺着沿坡而筑、铺洒着碎石子的小路缓缓而行。坡地上,一排排大叶种茶树,犹如梯田一般。放眼看去,就像是一堵堵绿色的围墙,将尘世的种种纷扰喧闹,全部阻隔在了茶山之外。难怪历代的文人诗家,赋诗为文,都喜欢以茶起兴。
也许还不是采茶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到想象中漫山遍野的采茶人身影。转过一道弯,路旁突然出现了几棵大树,树下满是腐叶苔藓。同行的人介绍说,这就是古茶树,已有了数百年的树龄,由于树太高,每年只能架设长梯,由人攀附其上进行少量采摘,产茶量极少。我站在树下默想,在自然的历程当中,这些古茶树究竟见证了多少的人间故事?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身穿明代服饰、清代服饰的一代代采茶姑娘,在枝干尚幼的茶树前一边哼着小曲、一边采茶的场景……也许每一株古茶树,都是一部需要用心去体悟的历史。
山腰处的几间平房前,有一大块平整的空地,犹如乡间的晒谷场,可以想见,这就是用于晒茶菁的地方。平房的屋檐下,散乱摆放着一些用于压制茶饼的石模。主人听说我们是从外地来,非常热情地在屋前的空地上摆了一张桌子,为我们泡了几种茶园自产的茶。茶园里泡茶,不同于我们居家泡茶,不是用紫砂壶或者盖碗,而是用大瓦碗,滚水一冲,再用调羹把茶汤舀到一只瓷杯里。主人说,这样泡茶可以看到茶叶泡开后的形状,能够闻到茶香,辨别有没有烟火气。
这山,这茶,这人,都是那么的质朴而敦厚。后来,我每当想起这一次的茶山行,耳边就仿佛悠悠响起了一首小曲:“妹妹,上山采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