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级政府为扩大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入,召开各种形式的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银企联谊会等等,但实际效果总是难尽人意,究竟何因?笔者结合实际,谈谈银企对接存在的难点与对策。
项目难选准。一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山场等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了不少大小项目,而这些项目并没有得到充分评估论证,就盲目上马,基础本来就不牢,再遇上金融危机,导致项目流产;二是地方政府侧重于招商引资和银企对接的推介,却忽略了地方资源的合理整合,市场竞争是你争我夺,相互拆台,造成资源浪费,这些企业即使得到银行支持,最终只能是增加银行风险,久而久之,银行会丧失对政府推荐项目的信心。建议地方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新项目的评估论证,做到资源合理配置,量力而行,谨慎向金融部门推荐贷款项目,对企业、银行、社会都要负责。
担保难代偿。为解决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从省到县级政府都出资成立了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级担保基金很少,例如安徽某县担保基金还不到2000万元,一般贷款3-5倍放大,一旦贷款企业出现风险,担保机构包括政府从主观上都不愿意代偿,担保机构虽然也是企业,但一般都是政府的代言人,作为银行又不好与之弄僵关系,毕竟银行还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因此,建议地方政府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政治高度,树立发展经济首先要优化环境的理念,着力打造诚信政府,敦促担保机构积极履行担保义务,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为地方金融生态提供有力的保障。
信息难对称。一是银行与实体经济信息不对称。表现在大多数企业报表不真实,资产有水分,负债有弹性,财务管理混乱,直接影响了信贷人员调查的准确性。贷款发放以后,信贷资金使用不规范,有意逃避银行监督,导致信贷风险的发生;二是与担保机构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登记查询信息系统中,对担保机构的信息数据录入不甚规范,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农村信用社对担保机构资质条件审查不全面。一般来讲,一家担保机构在多家银行提供承保,却难以了解担保机构现有承保总额、承保记录、承保信用等。在这种情况下,为回避风险,农村信用社往往对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持谨慎态度,既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有效融资,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担保业务的做大做强。笔者建议,首先,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监管力度,对企业法人代表在财务报表上弄虚作假、套取贷款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要提高财务知识水平和敬业精神,增强识别虚假资料的能力;其次,人民银行要把各级担保机构纳入贷款信息咨询范畴,及时更新信息,提高担保机构担保情况的透明度。总之,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仅是农村信用社一家的事,它需要党政部门、人民银行、监管机构、企业、农户以及社会各方面多方配合,普及诚信宣传教育,农村信用社才能高质量采集客户信息,从源头上控制贷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