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返回农村,不少农民工返乡后可以继续务农,以解金融危机之困,让劳动力在农村这个“蓄水池”中得到安置,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让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能够在城市留下来。因此,全方位促进农民工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拉动内需政策,把就业纳入保增长的重要目标。在过去的实践中,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并非完全同步,如果政府的投资方向和银行贷款偏重于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条较长的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对于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的效果往往不甚明显。要实现就业增长型复苏,刺激经济的政策就需要关注就业岗位的主要创造者——大批中小企业。要把就业纳入保增长的重要目标,应该在理念上、政绩考核措施上,明确保增长就是保就业,把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刺激经济的计划中,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综合运用财政和金融政策手段,实施更宽松的税收政策,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实现企业发展、就业增加、税收总量不减的多赢局面。
同时,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工的务工收入。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时,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有条件的地方要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的支持范围。
二是要加强引导,掀起农民工新一轮就业、创业热潮。近年来,受土地紧缺、人民币升值、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酝酿着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升级,部分产业资本、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与经济增长方式相关,在我国的扩大内需战略中,大量资本投向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事业,投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新农村建设力度空前加强。
当前,面对危机的影响,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和失业者的培训力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向就业困难群体和失业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以帮助他们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使他们由教育的受益者成为素质更高的就业者。另一方面,要利用就业压力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新的创业浪潮,用创业带动就业。农民工经过打工实践,许多农民工接受了城市中创业观念的熏陶,磨炼了意志,拥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熟悉了市场规则,有了创业激情和一定的创业能力。而且,创业在扩大就业方面具有倍增效应,一人创业可以带动多人就业。
因而,各级政府要通过对广大农民工的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障农民工创业资本供给,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创建各类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提高农民工创业的组织化程度,利用农民工的创业来带动就业。
农民工创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和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化解多年来农民进城务工所形成的一些社会问题,减少大规模的流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让更多的打工者成为创业者,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