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5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蒙顶山麓的坚守者

□ 高富华

  笔者的故乡在四川雅安,那是两片绿叶的城市。一片绿叶是人吃的,那是茶叶;一片绿叶是大熊猫吃的,那就是竹叶——雅安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句脍炙人口的茶诗,说的就是雅安蒙顶山的茶。然而,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扁平茶制作工艺的巅峰代表蒙顶山茶传统工艺,已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据相关资料统计,在上世纪80年代,蒙顶山上有很多手工制茶作坊。每到春茶上市的时候,蒙顶山便会出现“一家炒茶十家香,十家炒茶香满村”的制茶盛景。近年来,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以前的手工茶坊陆续改用机械制茶,手工制茶作坊越来越少,传统手工蒙顶山茶在市场上也不多见了。

  在去年10月第四届国际茶业博览会上,绿、红、黄、黑、白、青茶争奇斗艳,姹紫嫣红,煞是好看。然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却忧在心中,“黄茶已经越做越绿了”。雅安味独珍茶业公司的“蒙顶黄芽”让他眼前一亮,算得上是“硕果仅存”。他一再叮嘱:“要保护和传承黄茶传统工艺,千万别丢失了黄茶这个牌子。”

  在机械制茶一片繁荣之际,传承千年的手工制茶工艺却举步维艰。蒙顶山茶手工制茶极为考究,分为8道程序:采摘、摊凉、杀青、整形、再摊凉、毛火、摊凉、足火。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步步承转,每一分火候都需凝心聚力去揣摩把握,靠的不仅是灵气,还需要能吃苦耐劳。因此,对这门手艺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为了将手工制茶工艺传承下去,蒙顶山上有这样一批老茶师,他们在机械制茶与手工制茶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手工炒茶作坊里,传承着最传统的蒙山手工制茶技艺,在火与热的磨砺中,炒制出一杯杯清香的蒙顶茶……

  在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上,有一家不太起眼的茶坊——蒙山春秋香茶坊,它是目前蒙顶山上为数不多的手工制茶作坊之一。——以前,类似这样的茶坊,多得不可胜数。蒙山春秋香茶坊坐落在蒙顶半山腰上,周围是成片的良种茶园。在明媚的阳光下,一片翠绿掩映中的茶坊显得静谧而秀美。

  黄学云是蒙山春秋香茶坊的主人,也是蒙山镇上赫赫有名的手工制茶能手,祖祖辈辈居住在蒙顶山上,制茶手艺代代相传。从黄学云懂事开始,每年他都会在父辈的指导下炒制蒙顶山茶。他开玩笑说,小时候喝的清水里都有一股茶香味,蒙顶山茶已经融入他的血脉中,这辈子都没法割舍。正因为如此,黄学云对蒙山茶有着别样的情感。他开办蒙山春秋香茶坊的目标只有一个:将蒙顶山手工制茶工艺传承下去。为了将手工制茶工艺传承下去,黄学云要求家里的人必须学制茶。如今,黄学云的儿媳已成为了年轻一辈中手工制作蒙顶山茶的佼佼者。她说,学制茶是一份苦差事,必须沉得下心,也必须吃得苦。她的同龄人很多因为怕吃苦,或是嫌赚钱少而拒绝学手工制茶。

  制作难,市场也不易。蒙顶山手工茶的市场是“等来的”。每年到春秋香茶坊来买茶的客人,几乎都是自己主动找上门来的。一方面,黄学云为自己的手工茶坊有如此吸引力而自豪;另一方面,他也为销路始终无法打开而忧虑。毕竟,全靠顾客找上门来的春秋香茶坊,销量不会好到哪儿去。

  如今,黄学云的茶坊每年只在清明前的几个月开锅生产,生产多少取决于订茶人的数量。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让他们与很多客商失去了联系,结果积压了近两万余元的存货。

  蒙山手工茶相对狭小的市场,让黄学云这样比较优秀的手工制茶人也感到了生存的压力。蒙顶山手工茶这门手艺,或许就要这么渐行渐远了……

  在与机械的博弈中,手落了下风……

  

  龙井的珍采:精工炒技

  西湖龙井是我国第一名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西湖龙井的珍贵不仅在于其数量非常有限、有严格的原产地保护,还包括精准复杂的手工炒制工艺。“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炒制手法的娴熟运用不仅是西湖龙井品质上乘的保证,更融为西湖龙井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凡观看过炒制龙井茶全过程的人,都会认为龙井茶确实是精工细作的手工珍品。

  西湖龙井茶的加工炒制要求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手工炒茶每锅一次只能炒二两,一个熟练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还须忍受高温灼手之苦,炒茶的方式随着茶叶的品种、水分含量、锅温高低以及个人的手掌大小、力量不同而变化,从某种角度来说恰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炒制之“难”也更显出西湖龙井之“珍”。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