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下的茶厂,大多从一口大锅人工制茶起家,现在都已建起了现代化的生产线,自然再也用不着人工制作了。渐渐普及的机器炒茶以高效率和低成本抢占市场,手工炒茶的日渐没落和机器炒茶的风起云涌,背后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左右的。
有人说,这个世界除了“变化”二字没有变外,什么东西都在变化中。在变动的世界,茶叶传统制作工艺遭遇了现代企业的标准化生产,茶叶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如何取舍?我们要传统?还是要市场?作为一种商品,源远流长的手工茶制作工艺推广是否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如何在适应市场化大潮的跨越发展和传承、弘扬传统价值间取得平衡?
从经济上说,茶叶是一种商品,它能让广大茶农致富。从文化上说,茶叶历史悠久,也是一种文化工艺品。而在经济上,要想让广大茶农致富,确实要扩大产量,同时,要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中国茶,也需要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文化上,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品牌,防止文化缩水。
众所周知,英国不产一片茶叶,然而英国的“立顿”红茶“红”透了全世界。究其原因,它讲究口感的一致而不是品质的高低。据介绍,在标准化生产面前,为了一个品牌口感的一致性,收购回来的原料要全部搅拌和匀,无论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只要你购买了“立顿”红茶,它就可以保证口感都是一个味。而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追求不但是好看的条形,还要是极致的口感,“茶”不厌精,品茶就是品文化,追求永无止境。也许就在满足“小众”需求的同时,忽视了茶作为“大众”饮品的市场作用。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中国茶业有名茶而无名牌,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中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严重不足。有的专家矛头直指手工制作,说是中国茶业效率低,竞争力差,手工作坊在茶叶的品种、品质和生产效率上都无法保证,从而呼吁建立中国大型茶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重拾旧山河。
西湖龙井茶不仅仅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工艺品,是具有传统特色的炒制工艺。精品的西湖龙井茶,就应该是纯手工炒制的。就在有人提出“封杀”传统作坊的时候,从浙江传来这样的消息,茶企正在花重金培养炒茶师,鼓励恢复和弘扬传统工艺,手工工艺往高端产品上走。
如何在机械化、标准化生产面前,保护和传承茶叶传统制作工艺?西湖龙井的做法,或许是第三条路吧?
传统工艺要在现代化大潮中坚守阵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竭力保护和发扬继承是必须的,否则我们谁也不能保证,今天熟识的各种传统明天还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成为博物馆里等待凭吊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