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5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灾后一周年 茶产业重现勃勃生机
——CCTV-7《乡土》雅安端午访茶侧记
□ 陈书谦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年,灾后的四川还好吗?灾后的雅安藏茶还好吗?

  5月12日下午,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乡土》栏目《端午访茶》摄制组一行3人,带着全体茶人对雅安茶业的挂念和美好期盼,前往雅安,拍摄“端午访茶”系列节目。

  当天,刚刚做完5·12周年纪念活动现场直播的雅安电视台记者同行,和摄制组人员进行了沟通交流。傍晚,他们登上了中国最大的跨江景观――雅州廊桥,初次浏览茶叶一条街的风采,首度品尝“久在深闺人不识”的雅安藏茶。

  第二天,摄制组来到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公元前53年,邑人吴理真在蒙顶五峰之间种下七株茶树,首开茶叶文明的先河,这是世界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皇茶园、甘露井、茶祖石屋,最使摄制组眼前一亮的是“龙行十八式”长嘴壶茶技表演。单人、双人、三人、四人组合,融茶叶冲泡技艺、武术、易理为一体的蒙顶山茶技早己蜚声国内外,难得一见的全套表演更是陶醉了见多识广的央视记者。

  来到名山县全国仅存的宋代茶马司遗址,进入中峰乡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悠久的茶文化底蕴,优美的茶园风光,勤奋的采茶制茶人……这里,5·12重灾的阴霾已渐行渐远,自强不息、灾后重建的人们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摄制组看到,雅安虽然遭受地震创伤,而茶产业发展仍然呈现勃勃生机。

  传统边茶为什么能发展为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为什么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有“中国藏茶之乡”的美誉?摄制组要把这些奥秘介绍给全国观众,李编导笑着说:“好东西要大家分享。”

  随后几天,摄制组先后走进朗赛茶厂、友谊茶厂、雅安茶厂、吉祥茶厂、蔡龙茶厂,搜资料、看样品,体验制茶工艺。传统藏茶制作需要32道工序,原料处理、渥堆发酵、筛分拼配、干燥成型。紧压藏茶、散藏茶、袋泡藏茶是传承、创新的三大类系列产品,精美的包装,五花八门的旅游纪念品,还有变“砖茶”为“茶砖”装饰而成的茶墙,茶香满身!雅安藏茶发展至今,产品结构已从单纯饮品拓展到茶食品、茶饰品、纪念品、装饰品等领域。

  镜头滑过,一堆堆原料,一件件成品,一码码包装……阵阵茶香从茶堆中散发出来,客人陶醉在浓郁的茶香之中,意犹未尽:“镜头可以看到一切,但看不到茶香,品不到茶韵。”制片主任感慨地说:“生活在这里真好。”

  采访藏族同胞,主人加央罗点非常热情:“我们非常喜欢喝茶,主要是喝清茶和酥油茶,这些茶都使用雅安生产的茶叶。把茶熬好后,加点水和盐,我们叫清茶,加上酥油就成为酥油茶。”现场打出的酥油茶,香满客厅,加央罗点说:“酥油茶养育了剽悍的康巴汉子、能歌善舞的藏族姑娘,我们感谢雅安。”

  当然得听听专家的意见。四川农大茶学教授等畅所欲言,为记者解惑。一个古老健康的饮品,她的历史、制作、饮用、功效、魅力,摄制组要全方位地介绍给观众。

  在端午节期间,CCTV将为全国观众奉上一杯醇厚的雅安藏茶!

  一路走来,雅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让摄制组流连忘返。难忘雅安,一定会再见。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