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以“雁过拔毛”的漫画来讽刺中间关卡对支农款的层层克扣,其赤裸裸的讽喻,让人脊背发凉,却又无以辩驳。
“河南、山西、甘肃等10省区市财政和有关主管部门违规使用支农资金26.93亿元(其中用于建房买车5837.4万元),不规范管理资金45.75亿元,配套资金不到位65.97亿元。审计重点抽查的30个县在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10省区市两年的支农资金中,竟有近27亿出现违规使用情况!在审计署日前发布的第4号审计公告中,一笔笔被“支走”的高额数字令人咋舌。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期在加大支农投入、支持农业增产增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而逐年递增的涉农财政拨款,更是体现了国家扶持“三农”发展的决心和力度。
然而,从上“拨”到下“达”,一路“跋涉”至田间地头的支农款缘何“身形消瘦”?无需费力便可得到答案。在公众的一片斥责声中,支农资金在拨付过程中显现出的管理薄弱之处已然暴露出来。
其一,监管不当,处罚力度低。
挪用国家专项资金和公共资金事件年年查、年年有,但为何不能根除?其中一个首要原因就在于监管不力,包括支农款透明公开度不够、监管监督手段缺乏等。此外,支农资金屡屡被截留挪用,很大程度上是因对相关责任人处理不到位、惩治力度不够所致。
若要树起“安全篱笆” 加强监管,就需要有铁面无私、无所畏惧的执行力度,需要形成对违规截留支农资金的机构和个人严惩不贷的处罚态度。
然而,在审计公告上,对违规使用支农资金的部门使用诸如“等等”、“某”、“部分”等词汇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含糊的用词不仅弱化了对违纪者的曝光力度,也间接地表明了对违纪者惩处力度的弱化。其结果,不但助长了违法乱纪者的侥幸心理,更为违规的重现埋下了伏笔。
其二,支农资金的支付、管理等中间环节过多。
中央政府投入的支农财政资金, 一般是沿着现有行政体系下发,通过下级政府投入的。因此,支农资金的运行路线多是从中央到省政府、再到市、县、乡,最后通过村集体才到农民手中。
然而,正是这些复杂漫长的资金分配、管理过程,和过多的中间环节,为贪欲者从中渔利、中饱私囊营造了可趁之机。曾有人以“雁过拔毛”的漫画来讽刺中间关卡对支农款的层层克扣,其赤裸裸的讽喻,让人脊背发凉,却又无以辩驳。
近27亿违规使用的支农资金,这绝不是一个小的数目。义愤之余,众人拭目以待的是继审计公告后的下文。近27亿违规使用资金,在揭露出支农资金使用中的巨大漏洞的同时,也为今年国家的4万亿投资资金拉响了安全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