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做茶叶生意的朋友,前些年看到喝茶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甚至在出差旅行的途中,都不忘带上茶杯和茶叶,闲空下来就泡一杯茶,或解渴,或消乏。朋友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就采购设备,制作便携式的旅游茶盒:一个一次性的纸杯,加上真空包装的茶叶,装在一个简易纸盒里。踌躇满志的朋友,以为自己必将掀起一股喝茶的新风尚。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产品推出之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根本就没有销路。这令朋友大惑不解——喝惯了茶的人都知道,若是几天没有茶喝,就会觉得精神不够振奋,浑身不舒服。带上这种便携式的茶盒,不论身在何地,只要有开水,就能够泡茶喝。这样的东西,为何反而没有市场呢?
其实,朋友的问题,是他对喝茶方式的理解犯下了一个错误。他以为,喝茶可以像吃快餐一样,只需以最简捷的方式泡开,然后喝下去,就可以达到喝茶的目的。他不知道,一旦失去了程序上的意义,喝茶就与饮水没有了区别。若只是为了解渴,对着水龙头狂饮一气即可,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多花几道工序来麻烦自己呢?换言之,喝茶不光是为了娱乐味觉,同时也是娱心的仪式,必须要有一个升华与沉淀的过程。我想,这也是茶饮无法与即开即饮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一争短长的原因。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把喝茶的意义概括得很妙:“只有富于交友心,择友极慎,天然喜爱闲适生活的人士,方有圆满享受的机会。”喝茶是属于闲适者的享受,是无法注入功利之心的。所谓心急喝不了热茶。而好茶就是要趁热喝的,不管天气多么炎热都是如此,一个心浮气躁的人喝热茶,会觉得烫嘴,喝了之后浑身冒火,而很难体会到那种热茶入喉、周身通泰的感觉。故千百年来,不论是煎茶、抹茶、熬茶,还是泡茶,不管喝茶的方式怎么演变,唯有喝茶的意义不变,它始终是慰藉心灵、怡情养性的载体,是安泰从容、悠然自欣的心态结合。
有人把喝茶比作是品味人生,也有一点道理,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喝茶的方式。比如冲泡普洱,泡出来的每一泡茶,滋味都是不同的,或香,或甘,或苦,或涩,一如人生中所经历过的种种困难挫折、失意浮沉,以及曾有过的诸多烦恼和喜悦。若是一股脑地放入壶中焖,也就是一种味道而已。喝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然,又怎能真正品出茶的滋味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