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6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村缺乏优秀的实践主体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何慧丽

  今年与去年相比,年度人物评选有了新的突破。一是产品展示出来了;二是文艺的东西也秀出来了,和产品一起构成双合作的理念;三是我们各个奖项的颁奖词和介绍写得相当有水平,这个有水平不是指理论层面,而是因为它通俗易懂,喜闻乐见。

  我深入农村做了六年的合作经济。今日中国大部分的农村和过去已经不一样了,21世纪的中国中西部的农村,很大程度上成了“389961”(编者注:妇女、老人、儿童)部队,而目前的合作社主体,就是这些人。

  三年前,我在北京卖大米的时候,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多次露面,电视上一露面,回到河南后我的私人电话就被打爆了。现在多的是出主意的人,少的是傻乎乎的不会卖米的何慧丽和不懂营销的村支书来扎下头来干这个事情。

  张砚斌(编者注:2007年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大奖获得者)说,“多亏我才三十岁,受了你们这些知识分子的熏陶,才愿意为大家做事。本来我不愿意上这条船,现在上了这条船,但我的素质水平就这么高,应对不了诸葛亮们的100条建议。”

  我感觉合作社真正的主体——农民,不知道如何把许多实用的、有效的建议,特别是我们品牌营销专家的东西变成现实。这些老弱病残的农村留守主体,以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观念,没有能力去实现我们提出的那么多建议。

  我真的非常希望政府的官员、企业家、社会上的能人都融入到合作经济中来,打破农村实践人才稀缺的尴尬局面。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