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受2009国际茶叶大会和雅安市邀请,笔者有幸游览了四川蒙顶山。
走向蒙顶山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就憧憬着要去朝圣。此次来到四川,终于有机会实现夙愿了。
汽车驶出成都,远处的山渐渐多起来了。虽然多,却依然遥远,看看路旁,依然是平整的、不见山石的盆地。西行一百公里后,车终于驶进了雅安市名山县——蒙顶山的故乡。终于,感觉到了山的气息,梯田、山坡映入了眼帘。路越来越窄了,柏油马路不经意间已经变成没有标线的车道。放眼望去,偶遇的汽车也越来越稀少了。
然而,虽然有山在侧,路却是平的、直的,不见爬高,不见跃低,更看不到旋转的弯度。如果不是成片的茶园在眼前铺展开来,与远处起伏的山岭融为一体,一晃而过的村镇会让你错以为时空漂移,回到了华北平原的乡下。随行的友人讲,这里距离蒙顶山不远了。
咦,猛然发现,汽车开始爬坡!随行的友人讲,这里就是蒙顶山脚下了。仿佛一场有意的安排,蒙顶山突兀地矗立在这块盆地上,没有为你留下充分的思想准备,就向你敞开了她的怀抱、展现了她的美貌;没有铺垫、没有遮掩,虽然它的身旁树立着可见的、清晰的山脉。
汽车倾斜着、倾斜着,吃力地、颠簸地爬着盘山路。右侧的树木织成了高高的帷幕,挡住了你眺望的视线,垂下的长长的枝蔓,仿佛就要抚摸到车体,却再也不肯多长半寸,躲到伸手可及的指尖外向你偷笑。任你百般召唤,只唤回些许摇曳与遗憾。
还好,左侧的山坳将远处的风景毫无保留地呈现在眼前。远处的、近处的,一眼望去尽是浓浓的绿啊!这是朱自清描述的《春》的绿吗?是他看到了这里的绿?还是哪位仙女织出了朱自清的《春》?
一条白色的织带豁然出现,浅浅的、轻轻的,镶嵌在宽阔的平地绿谷中。它弯弯地,曲折着,为身旁的山峰围起了一条飘逸的织带。这条略带曲折的扁平织带啊,如此轻柔,如此弱不禁风,仿佛丝微的山风就要把它吹走,飘到天涯。啊,原来这是沫水。算起来,若水应该是长江的祖父辈了。若水与沫水在下流汇合,汇入了下游的金沙江。
车在山中一路行来,倾斜、婉转地上路,仿佛要将身体重重地抛在座椅上。饶是如此,也丝毫阻挡不了窗外美景的吸引。抓好扶手,倾斜着身体,绝不错过点点美色。如果不是被现代气息的汽车喇叭声叫醒,仿佛就像在梦境中欣赏一份沉静的、浓绿的油画。就连路旁一晃而过的茶园广告,也仿佛沾染了山的灵气,早已退却了商业气氛,成为难得一见的人工装饰。
眨眼之间,还没有欣赏够,汽车就已经爬行了半个小时,终于从山脚升到了半山腰的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
茶韵初显
还没走下汽车,注意力就被哗哗的水流声吸引了。仔细辨听,不像横空出世的瀑布那样雄壮,也不像喷涌而发的喷泉那样弱小,仿佛高高的涓涓细流倾倒而下。不等汽车停稳,我急冲冲跑下了汽车。循声望去,原来是一把硕大的石壶镶嵌在山腰上,数十米直径的壶身,壶嘴涌出落差十多米高的山泉水正在向膝下的茶杯中倾倒着饱满的、晶莹的、盈手可握的水柱,在和煦的阳光中奏出美妙的中音,为沉静的山谷带来一片灵动与活力。顺空而下的水流,仿佛就要浇到游人的身上,涤荡客人爬山的劳顿;又似乎蒙顶山甘露的茶汤,以醇厚的美味,欢迎着天下茶客的来访。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除了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风光,它还见证了世界人工种茶的萌芽,承载着世界茶文化诞生地的美誉。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了7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人工种茶的先河。从唐天宝元年开始,到清朝末期,蒙顶山年年为皇家入贡茶叶,是皇室祭祀先祖的专供茶园,绵延1000多年,创下了中国贡茶史上的奇迹。两千多年来,这座山峰积淀下了皇茶园、龙井泉、千年古茶树等历史遗迹,延续着白虎巡山、沫水龙女、大禹贡蒙顶等动人的传说。
顺着茶壶前的台阶,进入一条雕塑走廊。缓步下行,左右两侧的大理石台阶上,各有9个铜塑顺序排列,演示着龙行十八式的标准动作。宋代禅惠法师,汲取中国茶道与佛道精神,在蒙顶山始创了这名震神州的“龙行十八式”茶艺,上献皇帝,下娱百姓。屈指算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禅师已仙去,茶艺留此间,成为后人永远铭记的精神财富。
台阶尽头,就是落成三年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在上下两层博物馆中,展示着茶的中外历史。进入其间,才发现这是一条时光隧道。宽敞的大厅,被展柜和屏风分割成曲径通幽的小路,远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当代顺序缓缓驶来,茶品、茶器、茶书联袂,娓娓道来,诉说着茶叶悠久、丰富的历史。
等一等,这里不正是韩国的茶礼馆、日本的茶道馆、英国的午茶室、印度的茶屋、中国的古茶馆吗?喔,世界各国的茶礼、茶道,在这里一一展现。
在出口处,同行的一群外国友人突然惊呼起来,指着墙壁兴奋地说:“这是我的名字、我的电话、我的电邮,还有我的办公地址!”原来,这是一堵世界茶组织名录墙,世界主要茶国的知名茶叶协会名录都刻录在上,尽收眼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