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各地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努力下,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经营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受去年以来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使得农村信用社目前面临着不良贷款反弹的较大压力,对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防范化解信贷业务风险,是确保农村信用社持续稳健经营发展的关键。
建立合格的信贷队伍
要防范和化解信贷业务风险,员工素质是关键,特别是需要锻炼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
首先,要严格信贷人员准入机制。运用绩效奖惩机制,通过严格考试、落实高于内勤人员效益工资系数的引人机制,吸引优秀年轻人才进入信贷人员队伍中。对各类信贷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经考核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员工,不得从事信贷工作。同时要对信贷人员落实岗位轮换和异地交流制度,预防职务犯罪,倡导廉洁放贷,从源头上防范信贷业务风险。
其次,要强化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职业道德培训,组织员工深入分析已发案件的特点、原因及危害,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警示教育,观看警示影片,到看守所等场所组织参观等多种形式,绷紧全体信贷人员的思想弦,提高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成为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让其不愿违规,不想违规,不敢违规,廉洁信贷操作行为,从而达到防范信贷管理人员道德风险的目的。
此外,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信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和掌握多种知识,无论是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还是信贷专管员、客户经理,不仅要精通信贷业务,熟识贷款操作规程,还需要鼓励信贷人员多学会计方面的知识,掌握企业的财务知识、成本核算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等,把握准市场行业整体走向,培养预防市场风险的能力,使信贷人员具有及时发现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引导信贷人员关注影响贷款偿还的最本质因素。
从制度上防范风险
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预防机制。实行贷款风险度量化控制和审批权限的分级控制,对不同层次的贷款决策人员进行不同的权力约束;对不同岗位和不同职能部门进行不同的岗位职能约束;对调查、审批、决策、管理过程中按照不同的责任划分实行不同的责任约束。良好的信贷监督机制能够保证信贷人员严格执行信贷政策,能够预防人为因素对贷款发放的不正常干扰,防范信贷人员舞弊、欺诈等行为的发生。
合理界定信贷权限,信贷营销重点“抓优”。以效益性和安全性原则为标准,依据单个信用社的经营规模,经营实力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实施区别对待的授权、授信权限。信贷营销中,加强行业分析和客户分类指导,推进客户评级授信工作,积极主动地开展优质客户营销,针对不同的客户需要,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大力支持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
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新增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应该不断加强信用社信贷队伍的民主建设,充分发挥贷款审查小组的民主决策机能,对贷款决策实行贷款审查小组集体审批和作为贷款小组组长的信贷专管员最终“把关”的双重监督模式,对大额贷款的发放由信贷负责人、信贷专管员及客户经理多方参与实地考察,减少决策失误,严禁搞“一言堂”,切实从信贷流程上保证信贷资产质量。
在内控上做文章
要切实落实信贷“三查”制度是农村信用社防范风险贷款的关键环节,不能流于形式。严格贷前审查程序,杜绝不符合条件的贷款进入审贷程序。贷时审查是贷款发放的重要关口,贷审小组要适时把握贷款投入时机和调整信贷投向,着眼于贷款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有效结合;贷后检查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农村信用社大量不良贷款与贷后跟踪检查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贷款潜在的风险有直接关系。贷款发放后,信用社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分别做好跟踪检查和监督工作。对于信贷人员弄虚作假、被动应付的,应从制度层面上加大督查处罚力度,决不姑息迁就。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案件专项检查、突击检查和上级检查、自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防范信贷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