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郴州化工集团招工,之前一直在农村务农的肖秀玲抓住了这次机会,17岁的她通过考试考到了化工技校,毕业后分配到了郴州化工集团,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2002年集团改制,肖秀玲下岗了。不安分的她在家闲不住,只身来到了广东的一家公司又工作了几年。由于对化肥产品的熟悉,37岁的肖秀玲决定单干,她说:“湖南的女人能吃苦,有事业心。”凭着这股心气,她的公司在2006年10月份的成立了。
万事开头难,女人干事业更难。开始的时候她一个人开着面包车,每天要跑几百里路送货下乡,经常晚上10、11点的时候才回到家,晚上经常睡不着觉,有想不完的事情。郴州市有8个县,到了旺季的时候,大半年的时间肖秀玲都在外面跑,而且还要帮忙搬货,她笑谈:“我的力气都练出来了。”
刚开始谈客户的时候不容易,肖秀玲用诚心与零售经销商交谈,上门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多次,她凭着勤跑赢得了客户的赞扬。有人说:“凭你这股精神劲,干什么都能干成,为什么还要做这么苦的农资?” 肖秀玲觉得,农资这行业她舍不得、放不下,再苦她也能坚持,她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女人。也由于她这份“勤跑”,肖秀玲成为了施可丰在当地的总代理商,因为她勤跑、勤串,不是在家里呆着等着,她还在自己的面包车上打上了宣传广告,走到哪里都能让人们看到产品的无声宣传。
肖秀玲最高兴的就是得到用户的认可,农户满意她的产品。肖秀玲一直都很讲究宣传策略,在乡村赶集时候,向农民发放农资知识资料,通过下面的经销商联系到种植大户进行产品宣传。“虽然接受率不高,但还是有接受的,有一个人接受的话就会带动10个或者20个客户。”今年的行情严峻,为了节省成本,她减少了很多开支,但是搞宣传活动、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还是照常,“农民是很淳朴的,但是也是很讲实际的。农民最缺的就是技术,我们到那边去就是帮助他们识别真假化肥。” 在进行下乡家访时,肖秀玲带着农艺师帮助农民朋友们辨认真假化肥,根据他们的种植作物和用肥习惯,针对成本和效果,设计施肥方案。
肖秀玲还积极开辟种植大客户,“因为零售商的资金有限,而且种植大户用肥量大,在价格方面,我们可以提供优惠”,她还说未来要专门设两个业务员负责种植大户的市场。
说起向种植大户推广肥料,肖秀玲连说:“不容易啊!”在郴州市北湖区有个万华红旗庄园,专门种植葡萄,有300多亩,老板叫谢邦成。肖秀玲和他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愉快,谢邦成并没有理睬她。第二次,她带了袋肥料给他免费试用,还是没有谈拢。第三次,肖秀玲并不急于谈合作事宜,而是聊一些生活方面的事情。慢慢地第四次、第五次,他们又聊了一些事业发展,经过了六、七次,谢邦成终于被肖秀玲的真诚与执着感动了。他主动打电话给肖秀玲,张口就说:“你们那个化肥的价格是多少?给我送些化肥过来吧。”去年的葡萄大丰收,谢邦成还邀请肖秀玲去品尝这喜悦的果实。而今谢邦成的庄园大部分肥料都是肖秀玲提供的。
肖秀玲说,做农资后,交了好多朋友,给了她很多的鼓励,这比金钱收入更宝贵。相对于事业上的收获,对于家庭,肖秀玲苦涩的语气透着亏欠。“我有时候还跟老公发脾气,现在想想都是自己的错。” 肖秀玲的女儿现在已经10岁了,从幼儿园的时候到现在上的都是全托,因为没有时间管她,肖秀玲觉得很对不起女儿,但是肖秀玲又感到很欣慰,“我女儿很听话,很独立,很多事情自己都能干好,他们都说很像我。我还告诉女儿,‘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肖秀玲一直都很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品牌,她现在的销售网点有50多个,预计到明年能达到70多个。她下一步想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集中起来,指导他们种植,以高于市场价的统一回收农民的,增加农民的附加收入,多为农民服务,为农民多干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