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增长方式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发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现实选择,更是农村信用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但是,转变增长方式是一项涉及经营机制的转化、信贷市场的深化、风险防控的强化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突出重点,科学统筹。
根本:加快创新步伐
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加快机制、产品和人员的创新改革,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推进经营机制整合规范。农村信用社可以发挥体制上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条件进行自主而灵活的经营,在市场定位的选择上,采取“依托农村,拓展城市”的战略,制定适宜的市场营销和激励机制,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要研究发展新的市场攻关策略,加大直接营销力度,在巩固农村传统客户的基础上,稳定巩固社员客户,同时要侧重发展信用观念强的国家公务员、私营业主等中高收入群体。在资金组织上,重点抓好低成本资金的组织,减少内部各种无效资金占用,降低负债成本。在网点建设上,要根据市场趋向,优化网点布局,提升网点规模和质量,确保较高的规模效益。二是加快业务产品的推陈出新。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发展通存通兑、个人电子汇兑、信通卡现代结算工具。依据农村、城市社区市场需求特点,抢抓个人理财业务先机,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和品种,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受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提高全员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上升到重要的战略高度,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改变过去论资排辈的旧习惯,通过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使用机制。
重点:优化信贷投向
面对2008年从紧货币政策,农村信用社要树立效益第一的思想,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在转变方式中找准定位,明确优势,科学调控,提高信贷投放整体成效。
一是坚持面向三农,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纽带作用。大力推行客户经理、贷款证、联户联保、贷款上柜台等便民贷款举措,增加农村住房、消费、家电、助学等贷款品种。二是坚持面向城市社区,充分发挥零售银行的优势。充分依托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和各类市场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和中介机构,逐步建立以“社区金融”为主要特点的服务体系。三是坚持面向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要把中小企业作为信贷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按照“满足需求、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信贷原则,不断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入。在借助小额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传统信贷支持方式的同时,加大中小企业的授权授信力度,并大力挖掘、开发新的信贷产品,对信誉好、经营实力强、还款有保证的中小企业可稳步开办票据质押、提单质押、保单质押贷款以及与结算有关的各种新产品。四是面向县域经济,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杠杆作用。紧紧围绕产业化经营,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将信贷资金投向从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弱势产业向优势产业转移。要选准着力点,制定分区域、分层次、分行业的信贷支持策略,支持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根据产业化需求,合理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扶持特色高效农业。积极支持农业基地建设,培植拳头产品生产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努力使地区产业向生产现代化经营专业化和产品区域化靠拢,促进“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产业格局的形成。
关键:注重风险防范
转变增长方式,风险防范优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规模、质量、效率协调发展。
首先要加强信贷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管好贷款投向,处理好经济过热与信贷投入关系,优化贷款决策,对所有贷款逐户建立健全资信档案,管好贷款投量,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力求贷款面广、额小、户多、量大,防止“贷大户”和垒大户。管好贷款队伍,加强信贷人员和客户经理的素质建设,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信贷队伍,控制好贷款发放的第一道关口。其次要深化信用工程建设,培植良好的外部环境。继续加强“信用工程”建设,严格评审程序,把“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工程的创建,与防范资金风险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信用单位和个人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真正做到“让利于民、服务于农”。
此外,要争取地方党政支持,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指导各个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到防止农村逃废农信社金融债务、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工作中。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和政府协调配合,推进县域担保体系建设,争取商业性担保机构和政府专项担保基金拓展农村信用社信贷担保市场,构建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和补偿机制,建设良好的经济融资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再循环和持续发展,确保经济、金融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