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曲溪乡地处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腹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毛竹是当地的重要资源之一。但是,多年以前,竹农守着“金山”,却赚不到“金子”。
为此,曲溪供销合作社先后创办罐头加工厂,成立了笋竹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使当地的竹笋产业发生了根本转变。
竹农
从“卖笋难”到“不够卖”
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对各类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农民种植的竹笋也是依赖村(大队)、乡(公社)政府和供销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统购统销”取消了,农民的笋竹生产、肥药供应、产品销售几乎全靠自己找门路。不少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市场信息不灵、交通运输不便等原因,竹笋难卖、贱卖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大量竹笋烂在山上,浪费资源,也挫伤了竹农的生产积极性。
当时,曲溪供销合作社主要也是销售竹笋原料,赚取差价。但是,市场是千变万化的,有时价格较低,无利可图,供销合作社就不太愿意经营竹笋,致使农民卖笋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1993年,时任曲溪供销合作社主任钱鼎丰考虑办个竹笋加工厂,既可解决卖笋难的问题,又可以壮大企业的实力。他多次到南平、建阳等地考察,在连城县社的支持下,带领职工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成立了“连城县供销罐头厂”,并于1994年3月正式投产。
通过几年运作,罐头厂的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原料需求量不断增加。曲溪的竹笋已满足不了企业的生产需要,农民的“卖笋难”变成了“不够卖”。
企业
从“小生产”到“成规模”
供销罐头厂创办前几年,由于资金不足,规模较小,每年的产量仅仅二三百吨,生产停停打打,步履艰难。时逢供销合作社实行改革,罐头厂赚取的利润基本用于偿还旧债。而且,由于供销合作社是欠贷单位,从银行贷不到款,因此,要想做强做大罐头厂似乎只是一个梦。
钱鼎丰是不服输的,这位50多岁的老供销社人已经历了太多的风浪。为产生“滚雪球”效应,他发动职工自筹资金,向亲戚朋友“借鸡生蛋”,向专业合作社社员扩股投资,硬着头皮扩大再生产。同时,他还申请注册了“曲峰”牌商标,带领职工围绕“质量、成本、营销、服务”八个字,努力开拓市场。
如今,“曲峰”牌笋罐头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QS认证及出口产品许可证,拥有18立方升方罐、各种园罐及软包装等生产线3条,生产毛竹笋、苦竹笋、雷竹笋、小甜笋、石笋等10个系列20余个品种,产品畅销福州、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韩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家,发展有了相当的规模。去年,罐头厂累计收购社员及周边竹农鲜笋3万吨,生产加工清水笋、苦笋罐头1.9万吨,产值4300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出口产品6500吨,创汇330万美元,助农增收3320万元;每年吸收笋竹专业合作社社员和农民工200多人,实现社员和农民工二道收入320万元。
经营
从“独角戏”到“大联动”
几年前,企业和农民曾经“各唱各的戏”,供求脱节的问题时有出现。罐头厂收购竹笋是“坐等上门”;农民自雇车辆,送笋到厂,既麻烦,又增加成本,尤其是边远山区的竹农,种笋收益大打折扣。一旦运费太高,数量偏少,干脆就不去卖了。
为密切罐头厂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良性互动。2004年,曲溪供销社成立笋竹专业合作社。
他们以罐头厂为“龙头”,实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与曲溪、李屋2个乡镇10个行政村的竹农签订了《扶持毛竹丰产林商品生产合同》,吸纳社员610户,吸收股金120万元,建设毛竹生产基地7.8万亩。
每年,他们都聘请专家深入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先后培训社员350人次。并向社员和竹农无偿提供技术、资金、农药、化肥等方面的扶持。迄今已投入扶持生产资金75万元,发放毛竹专用肥500多吨、农药63吨。每逢春季收购竹笋期间,他们都在边远山区设立收购点,让竹农不出村就能卖笋拿钱。
专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带动了周边乡镇以及江西省于都县等地山区3000多户农民投入竹笋开发,形成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大联动”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