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广西钦州市供销合作社曾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2004年末,市供销系统负债高达5亿元,钦州市本级8家企业有效资产仅剩下1963万元,各种债务却高达7850万元。全系统9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50%以上的企业无法正常运转。
从2005年开始,钦州市社进行了艰难的改革。2007年,全系统经济运行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综合经营总额达13.58亿元,2008年则达到15.5亿元。供销合作社的“死”资产也变成优良资产,各项工作又蓬勃发展。
盘活资产 自筹改革成本
钦州市社主任黎四才回忆道,2006年上任时,供销合作社的资产基本都被银行“套牢了”。要想筹款必须处置资产,要处置资产就必须先解除套牢资产的银行债务。
钦州市社抓住了金融部门剥离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的机遇,主动理顺与金融部门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政策,通过以资抵债、协议回购、协商比例偿还了结等方式,化解资产抵押所欠银行债务,走出盘活资产的第一步。然后通过招商引资,上报市政府,由市政府把合作开发条件与土地使用权捆绑在一起挂牌拍卖出让,将划拨土地使用权交回政府,通过挂牌拍卖的形式办理土地出让手续,依法依规进行改造开发。
到2008年底,钦州市供销系统通过盘活资产筹措了改革资金5000多万元。盘活资产后,市社成立了社有资产管理总公司,出台资金管理和改革的相关政策,加快改革步伐。
轻装上阵 推进“二次创业”
在进行改革的同时,根据“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思路,钦州市社开始全面构建新型经营网络,推进“二次创业”。
通过改建、扩建、联建和新建等方式,共建成村级农家店867家,覆盖了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充分利用社属企业资源,引进新型经营业态,通过改造提升,建设日用消费品、农资、烟花爆竹、液化石油气等各类配送中心。到2008年底,共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各类商场、超市23个,培育了重点龙头企业6个,改造建设配送中心6个。
此外,商品生产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得到发展。到2008年底,通过系统自办、与农民联办、扶持农民兴办等方式,市社兴办了各类商品生产基地20多个,发展农民合作社18个,行业协会2个,入社农户2000多户,联结农户5000多户。
钦州供销合作社还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为农服务信息平台,不断拓宽为农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