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河南开封杞县上演了现代版的“杞人忧天”——随着“钴60将爆炸”谣言的出现,许多群众逃离家乡,前往附近县市“避难”。事后,对于这起从单纯安全生产事故发展为公众安全事件的原因,评论将矛头指向当地政府——信息公开对公共安全事故的重要性未得到重视,迅速有效的安全事故处理思路与机制缺失。由此可以看出,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已是必须重视与深入研究的问题。
谣言
7月10日开始,一则题为《开封杞县钴60泄漏》的帖子在各大网络论坛流传 ,称当地一家辐照厂的“放射源使用后无法放进深层地下冷却水,裸露在空气中,造成钴60泄漏直接辐射”,瞬时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
帖主介绍说,利民辐照厂是利用原子能高新科技来辐射储存大蒜的企业,事发当日,“因为操作失误,造成钴60泄漏直接辐射”,“有关目击者称,辐射直接导致周围货物失火!”
随后网上出现大量“放射源将爆炸”的传言,终于于17日引发严重后果:当天下午,一些群众乘坐出租车、三轮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从多个方向离开杞县,各种车辆堵满了该县通往周边县市的道路。在百度贴吧,题为《杞县今天发生百姓集体大逃亡,杞县已基本变成一座空城》的帖子称,“整个杞县除了老人外,年轻人都跑了,现在公路上全都是车,有牌的、无牌的,摩托车、三轮车全都上阵了,场面堪称壮观”。
18日,开封警方宣布“抓获杞县钴60事件5名造谣者”,其中一名曾经转帖虚假消息的网友被拘留。
谜底
对于所谓‘钴-60’泄漏”事件,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7月16日给予正面回应:河南省杞县放射源卡源事件未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发生卡源的辐照装置处于有效受控状态,事件不会进一步恶化。
据介绍,河南省杞县利民辐照厂是一家从事辐照加工的民营企业,在2006年9月取得环境保护部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他说,这家企业辐照装置采用远程控制的钴-60放射源照射物品,该类装置的放射源处于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辐照室内,进行辐照加工时,通过远程控制将放射源从水井中提出照射物品,使用后放射源即返回到水井中。
“6月7日凌晨2时,这家企业辐照装置在运行中发生货物意外倒塌,压住了放射源保护罩,并使其发生倾斜,导致钴-60放射源卡住,不能正常回到水井中的安全位置。”这位负责人说,6月14日15时,辐照室内原辐照加工的物品由于放射源长时间照射,发生了升温自燃。在消防及环保部门采取灌注水等措施后,引燃物于当晚24时得到有效控制。经河南省辐射安全技术中心监测,附近环境未发现任何辐射污染现象。
这位负责人称,发生卡源时,辐照装置正处于工作状态,没有任何人员处于辐照室内,事件未造成人员误照和辐射伤害。他认为,按国家对辐照事故的分级管理规定,本次卡源不属于辐射事故,是辐射工作单位的运行事件。
“这是一起影响安全的运行事件。事件发生后,作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及时派出有关监督人员和技术专家赴现场监督检查。”这位负责人说,目前正在依法调查,如发现违法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目前,环境保护部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环境保护部认为,只要妥善采取经过科学论证的处理措施,将放射源收回到安全水井内,就不会造成对人员和环境的威胁。
问责
《西安晚报》有关文章这样写道:当地百姓之所以“杞人忧天”,很大程度上与当地在“钴60被传泄漏事件”上信息披露滞后有关。
据报道,有关钴60“卡源”故障发生在6月12日前后,但是当地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没有公开相关信息,直至7月17日下午5时许,才联合环保部门发布辟谣消息,而在此期间,各种谣言与猜测已在网上广泛流传,7月17日当地政府发布辟谣消息前,更是已经出现了部分杞县群众集体外迁现象。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能在钴60“卡源”故障发生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就不至于造成如此大的恐慌。
“钴60被传泄漏事件”属于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事项,公众对相关信息享有知情权,理当及时公开信息,以体现对于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另外,政府所掌握的辐照厂钴60“卡源”故障信息,属于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性质,有义务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及时、主动地向社会公开信息。 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在15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杞县钴60泄漏事件调查》节目中,记者就“当地报纸电视有没有解释”采访当地居民,受访者干脆利落地称“谁解释,没人解释”,随后该节目追问:“即使记者赶到杞县采访的时候,杞县相关领导对此事的态度仍然是三不政策:不通报情况,不接受采访,不允许报道。在网络越来越发达,透明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杞县的做法的确让人无法理解。”
可以说,河南杞县部分群众在“钴60被传泄漏事件”发生后出现“杞人忧天”式外迁现象,实际上再一次揭示出了及时公开信息对于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的重要意义,再一次警示我们,唯有高度重视、及时全面发布信息,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才能迅速制止各类谣言传播,才能将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尤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