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7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皇帝女儿”也愁嫁

□ 甘 军 梁志刚 程绍平

  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一直被视为是“皇帝女儿”,从来就不愁投放不出去。可是今年以来,贷款投放竟困难了起来,几亿元的可用资金,多种信贷产品都热锅蚂蚁般找起了“婆家”——“皇帝女儿”一下子变成了“丑媳妇”,

  为什么“嫁”不出去?其实,原因不外乎有三个方面。

  农户资金需求突变,农村金融机构却未发生相应的转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民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在自己的土地上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兴办属于自己的中小企业,这些成了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实在事儿。随着农民的不断变富,农民的资金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种粮,瓜、菜、果种植所需的资金,诸如购种、购肥、购农药等零星费用,农民已能自行解决;另一方面,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各类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此一来,无论是对资金的质,还是对资金的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农民没有抵押物”仍是瓶颈性问题。农民只有土地,只有山场,只有自住房屋,但这些却都不能作为抵押物而取得相应的贷款扶持。大额农贷没有抵押担保,农金机构承担的风险由谁来“埋单”呢?

  信贷政策存在缺陷,农户需求不旺。以某市农信社为例。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该市农信社净投贷款1769万,比2006年同期少投放1719万元。同期农户贷款平均利率为9%。。比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农行、邮储银行)高近3个千分点,利率过高,导致农户宁愿通过其它途径融资,也不向信用社借贷。此外,不合理的农户贷款期限设计,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一致,也是农户望贷兴叹的原因之一。办贷手续繁琐苛刻。农户小额贷款在农村确实有广阔的市场,除种养业外,要求贷款的农户,或者找不到担保人,或者担保人不符合担保条件,就只有另投它门了。有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连申请也写不出,就算写得出,一写也是大半天,影响了办贷效率不说,也耽搁了农户的时间,极大地制约了小额农贷的推广。

  “得过且过”思想盛行,主动营销不力。仍以之上农信社为例。据统计,到去年底,该市信用社近几年来累计受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共计1346人次,在职职工平均受处罚和处分3次,套在职工身上的“处分枷锁”越来越重,放款无安全感。“一年不放款,一年拿不到工资;放一年款,一辈子拿不到工资”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贷员出现惧贷心理。

  怎样才能使贷款准而快地投放出去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政府和农村金融机构携手来共同解决。首先,政府应成立贷款担保公司,解决中小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有效规避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其次,有效降低组织资金成本,千方百计找寻降低贷款利率的空间,解决贷款高利率、贷户难承担的问题。第三,建立自上而下的农户贷款咨询电话,上下联通,成为农户小额农贷的绿色通道,在风险有防的前提下,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不断提高农户办贷效率。第四,进一步细化、实施贷款流程中的免责条款,使之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给信贷员手脚“松绑”。第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