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8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普洱之乡的先行者:澜沧江原生茶

□ 张函芮羽

  澜沧江原生茶饮料的诞生,应该和这段往事密切相关——“我的家乡在云县茶房乡,这里是茶的故乡,祖辈几代人都是种茶、制茶、卖茶之人。当我在山里放牛的时候,总习惯随手摘片茶叶在嘴里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茶叶的苦涩。嚼过茶叶后,到溪边饮水,甘冽的溪水与回味的茶叶在喉中凉丝丝的,一直沁透了我的心脾,从此我就记住了这个味道,心想,如果能让所有人都尝到这么甘冽无比的原生态饮料该多好啊!”——

  那是 2007年5月,临沧云县,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和澜沧江集团的董事长刘光汉先生聊天,他深情地对我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而后,我参观了原生茶的生产基地,如此现代化的设备令我咂舌不已,据说这套设备是在联合国备案的,全球也仅有不多的几套。也就在那时,我亲自参观到一瓶原生茶饮料从鲜叶到灌装完成的全过程。

  问世之初:引爆原液茶饮料

  早在我听说这个故事的一年以前,也就是2006年,澜沧江集团下属的茶叶集团完成1.8亿元投资,建设目前国内完备的茶叶产品生产线,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10万吨原生茶茶饮料生产线。澜沧江原生茶饮料正式登场是在2006年5月的临沧首届茶博会上,和以往茶汤饮料、茶叶提取物饮料、调味茶饮料不同的是,原生茶的亮相引爆了原液茶饮料井喷,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企业纷纷效仿。澜沧江集团向市场大规模推出以澜沧江沿岸原生大叶种乔木茶为原料的原生茶普洱茶饮料,原生绿茶饮料,原生红碎茶饮料。产品体现了澜沧江茶的原产地、原生态和原质原味,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辉煌声望:世界领先

  2006年4月,云南省农业厅、科技厅、浙江省科技厅与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在云县召开了“云南澜沧江原生茶饮料产品鉴评会”,并最后得出了结论:原生茶饮料采用云南省临沧市原生态、原产地的大叶种茶鲜叶为原料,无农残、无污染、无任何添加剂,属纯天然有机茶饮料产品。

  首次将低温超声波逆流提汁技术、膜冷除菌技术和无菌冷灌装技术等高新技术集成创新应用于原生茶饮料的生产,产品技术含量高、品质优异。

  整条生产线采用日本、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生产的茶鲜叶处理、膜分离澄清、无菌冷灌装和一次吹瓶等先进设备,实现全程自动化生产,年产量可达10万吨,质量稳定。

  原生茶饮料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家轻工业行业标准和有机茶产品标准,其中茶多酚含量达到每升1000毫克以上,儿茶素含量达到每升850毫克,明显超过我国茶饮料行业规定指标。

  鉴评委员会认为,该产品风味独特,口感醇和,最大限度保留了茶鲜叶的清香风味和固有的健康成分,体现了原生态和原汁原味的品质特点,是纯天然的健康饮品,市场前景广阔。整条生产线及其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是世界上第一条集成采用低温超声波逆流提汁、膜冷除菌、无菌冷灌装技术的茶饮料工业化生产线。陈宗懋院士代表鉴评委员会通过鉴评意见慎重签下姓名并以“中国唯一,世界领先”高度评价了澜沧江茶业。

  今日困惑:遭遇运输半径

  尽管澜沧江原生茶饮料的工艺可谓尽善尽美,但此后几年,我在全国各地走动却鲜见原生茶的踪影,就连云南省省会昆明也只是偶尔在连锁药房超市有澜沧江原生茶饮料出售,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于2009年4月故地重游,来到云县澜沧江茶叶集团,只见红茶生产线、普洱茶生产线都在繁忙的运作,唯独整条原生茶的生产线并没有运转。

  陪同参观的集团领导杨老师告诉我,澜沧江的原生茶饮料虽然从问世之初就拥有极好的口碑,而且品质和功效都无可挑剔,但也避免不了地遭遇了运输半径的问题,这使得原生茶饮料很难大批量地销往全国各地,大部分就在临沧当地销售了。而当谈到原生茶的口感偏苦涩,小孩子很难接受的时候,杨老师解释说:“原生茶因为不含有任何添加剂,所以口感天然,但公司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逐步改进和开发了多个品种,比如与蜂蜜调和的澜沧江原生茶饮料,以及提取了菊花清香的原生熟茶饮料,但前提是保证原料的纯天然。”


  手记:    好饮品为什么打不开大局面

  近年来,国内茶饮料市场风云迭起,自早期的康师傅、统一品牌的绿茶、冰红茶饮料之后,又相继出了柠檬红茶、祁门红茶等添加剂茶饮料,此后各种原液茶饮料占据市场,近年来更是“王老吉”凉茶的天下。但我们能看见,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纯正、越来越原汁原味原生态,是各个品牌的改进方向。

  从国际需求看,国内某茶企业,把每年自己消耗不完的十几吨茶叶萃取物出口给日本,作为饮料、饼干等食品的健康添加剂,年年供不应求。日本方面要求有多少都能全部消耗,可见其重视程度和需求量之大。而“澜沧江原生茶饮料”从问世伊始,就是打着健康纯正原生态的招牌,但这样好的饮品,为什么会一直无法打开更大局面的市场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以云南的地势看,运输半径成了一个瓶颈,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好产品的外销。而换个角度看,商家本身的营销功夫是否下足了?产品定位是否清晰?滋味口感功效是否能抓牢客户?是不是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也成了该类企业应该琢磨的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